玉溪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A B B A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D B C A C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C D A C C D D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D D D C 二、非选择题 36.【答案】(18分) (1)中国古代法律:历史悠久,起源早且持续发展;以刑法为主,礼法结合(引礼入法);法律体系自成一体,传承性强,后世多以前代法律为蓝本。(6分) 欧洲近代法律:强调法律至上、王权有限(或限制王权);体系完善,有多种法系;议会立法,权力分治(行政、司法权独立),注重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6分) (2)原因:政治:中国古代长期是君主专制统治;欧洲近代逐渐确立民主政治体制。 经济:中国古代是自然经济占主导;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欧洲近代受启蒙思想等影响。(6分) 37.【答案】(12分) 示例1: 从图3和图4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巩固的趋势。 东汉末年,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元朝开创行省制,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对于吐蕃地区,设立直属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元朝还设立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从汉代到元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缩影。它体现了封建国家为适应疆域扩大和民族融合而进行的制度创新,更彰显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内在逻辑。 示例2: 从图3和图4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从东汉末年至元代,北方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东汉末年的人口密集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南方除荆州等少数地区外,大多地广人稀。元代,人口密集区已明显南移至长江中下游的江浙、江西、湖广行省一带,特别是太湖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新的人口与经济中心。 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土地得到大量开发。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自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在北宋时已定型。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空前繁荣,也促进了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 从东汉到元代的人口分布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空间格局上的重新整合,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体现。 其他趋势合理亦可,如: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古代国家疆域扩大;民族交融加强;政治重心东移。但要进行逻辑清晰的阐释。玉溪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 历史学科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命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 审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在中国古代,姓与氏本是有区别的,至西周时期姓氏制度得以形成。贵族与贫民、男子与妇女的姓氏称呼都有所不同。古人有名也有字,字与名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名字以外还多有别号,用于自称,也有用官职或籍贯来尊称他人的。这一现象( ) A.说明文明起源具有多样性 B.体现了对身份认同的多维建构 C.表明姓氏制度具有随意性 D.反映了贵族政治等级色彩强烈 2.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材料与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