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学年第一学期小学科学六年级(上) 第一阶段素养评价 一、选择。(本题有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制作面包使用的酵母菌对人体是有害的 B. 使我们得病的病毒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 C. 放大镜可以想把物体放大多少倍就放大多少倍 2. 如图所示,在两个装水的水缸中放了大小相同的小球,从侧面观察,( )。 A. 圆形水缸中的球看上去更大 B. 方形水缸中的球看上去更大 C. 两个水缸中的球看上去一样大 3. 以下选项中,( )是洋葱内表皮细胞。 A. B. C. 4. 制作玻片标本时,下图中盖上盖玻片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5. 观察微生物时,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或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 让盖玻片和载玻片贴得更紧 B. 控制微生物的运动,方便观察 C. 分成一小格一小格方便数出微生物的数量 6. 下列各组镜片可以制成简易显微镜的是( )。 A. B. C. 7. 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从显微镜目镜中看到物体(圆点)如右图所示。想把这个圆点移到视野中心,应将玻片往( )。 A. 左上方 B. 左下方 C. 右下方 8. 在做“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中,有同学看到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这主要是由于下列哪个原因引起的?( ) A. 气泡太多 B. 表皮细胞撕太厚 C. 显微镜操作失误 9. 小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某种昆虫的触角,并记录:1对,触角的顶端逐渐变粗,类似于一个棒子或棒球杆的开头。最符合记录的是( )。 A. B. C. 10.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时,通常用( )给洋葱表皮染色。 A. 清水 B. 碘酒 C. 酒精 11. 小科利用工具在同一地点,分别测量了10月1日,11月1日,12月1日正午时分影子的长度,此时关于影子长度变化推测合理的是( )。 A. 逐渐变短 B. 逐渐变长 C. 影长不变 12. 地球之所以有昼夜交替现象,是因为( )。 ①地球不透明 ②地球不发光 ③地球足够小 ④地球不停地自转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3.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历史的过程中,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后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又提出了“日心说”。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制作成“韦恩图”,他归纳正确的是( )。 A. ①———地球是球体 B. ②———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C. ③———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 14. 下列各种猜想中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A. 猜想1 B. 猜想2 C. 猜想3 15. 我们在制作地球模型时,从里到外依次是( )。 A. 地壳、地幔、地核 B. 地核、地幔、地壳 C. 地幔、地核、地壳 16. 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模拟的是( )。 A. 地球 B. 太阳 C. 地球公转轨道 17. 温州市在规划城市住宅楼群时,为了使底层住户全年的正午都能见到阳光,楼群间距应该依据哪一天的楼影(如图所示)来计算( )。 A. 夏至日 B. 秋分日 C. 冬至日 18. 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时,海洋和陆地的占比是( )。 A. 1:1 B. 2:1 C. 7:3 19. 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这个证据否定了( )的说法。 A.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B.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C. 木星是宇宙的中心 20. 下表是小科查阅到的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变化数据。分析数据,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地球处于不同公转位置的时间点 平均距离 1.49亿千米 地球与太阳的近距点 1.47亿千米 每年一月初 地球与太阳的远距点 1.52亿千米 每年七月初 A. 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无关 B. 地球距离太阳近时北半球夏季 C.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肯定是圆形的 二、组合题。(本题有4小题,共60分) 神秘的微小世界:探索微小世界时我们经常会用到很多工具。 21. 下面是玻璃片上三处水滴侧视图,其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