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素养目标】 1.能够掌握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体会手工业的灿烂成就及其领先世界的地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能够了解宋元商业和城市繁荣的表现,把握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理解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关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概括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理解宋元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4.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科举制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认识当时社会的变化并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历史解释) 5.能够把握理学及文艺发展历程,分析理学发展的条件和影响,理解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6.知道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认识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对世界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历史解释)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经济的发展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宋元时期的农业 (1) 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3)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 ,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2.宋元时期的手工业 部门 概况 地位 制瓷业 (1)宋朝以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等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2)元朝烧出新型彩绘瓷器 和 宋元时期, 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煤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 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宋朝新兴的手工业 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易错点拨】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虽技术发达,领先世界,但没有像近代西方那样出现技术革命。其根本原因是古代手工业的自给自足性,缺乏革新的动力与社会基础。 3.宋元时期的商业与城市 (1)商业发展的原因: ①商业主要为大众服务,市场广阔;②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密切;③纸币出现并使用;④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政局相对稳定;⑤交通系统的发展;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2)表现: 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②各政权之间设置榷场进行 ;③宋朝出现 ,元朝作为主币发行;④海外贸易繁荣,与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⑤ 成为国库重要财源。 4.宋元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 ①唐中期以来,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②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2)影响: ①经济上:长江下游和 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②交通上: 元朝对隋唐 时期的 进行取直 原因 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大,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目的 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 创造性开辟 目的 运输江南的粮食 【教材开发】观察《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P65“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思考:该图反映了元朝时期社会经济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南方成为经济重心,为保证政治中心大都的供给,所以运河、海运发达。经济重心的南移。 【易错点拨】 宋代经济政策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但不意味着封建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始终,从来都没有彻底改变过。只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为了统治和税收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保护和扶植商业的措施。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商业的发展 【情境】南宋中央财政货币收入变动曲线 ———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思维交互】指出材料中南宋中央财政货币收入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历史解释) 探究2 经济重心的南移 【情境一】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编自陆游《渭南文集》 【情境二】我国古代南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