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27558

第18课 辛亥革命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5-11-0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2次 大小:3569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8课,辛亥革命,学案,学生,教师
    第18课 辛亥革命 【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发展的历程,梳理重大历史事件,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对清末新政、立宪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篡夺胜利成果等重大事件进行描述概括。(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理解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清末新政: (1)内容: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企业,推行教育改革。 (2)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资产阶级革命: (1)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①兴中会成立: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成立中国同盟会:1905 年8 月20 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 (2)指导思想: ①中国同盟会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②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 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3)军事基础: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 年4 月27 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 (1)原因:革命运动的推动。 (2)时间:1906 年9 月至1911年。 (3)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毫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P110“历史纵横”,分析清末新政的影响。 提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君主统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渐进式改革,但改革结果适得其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政治控制力,经济新政使得民怨沸腾,文化新政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以图解史】 三民主义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情境】20世纪初,晚清社会兴起的“改良”与“革命”两大潮流 1901年宣布实施“新政”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1906年下诏预备立宪 1907年下令成立资政院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第一届内阁成立 1911年清政府颁布国歌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895年广州起义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7年镇南关起义 1908年钦州、河口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 【思维交互】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关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政治:由于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触动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实行;清末新政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无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经济:清末新政的开展,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探究2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情境】三民主义就是针对当时中国所面临亟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地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历史解释) 提示: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人民的生活。 【史论生成】 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错杂。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