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27742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5-11-1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4次 大小:5001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过渡,学案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素养目标】 1.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新生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和政治建设的基本发展线索。(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结合史料概括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史实,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人民政权的巩固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一届政协会议 (1)时间:1949 年9月21日。 (2)内容:①②。(填写正确序号)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开国大典 (1)标志:1949年10 月1 日下午3 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2)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3.巩固人民政权措施 维度 措施 概况 意义 经 济 土地改革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到1952年底,约3 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政务院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 1950 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外 交 抗美援朝 1950-1953 年中国人民取得战争的胜利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P161“历史纵横”: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提示:人民政府进行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是同资产阶级的一场较量,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表面上“银元之战”采用行政手段,“米棉之战”采用经济手段,都是为了稳定物价,其实质是党和政府与资本家在争夺市场的领导权。 【以图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目的和实质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情境一】 见下图 【思维交互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筹建新中国已提上日程。 【情境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写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思维交互2】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新中国国家政治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 (历史解释) 提示: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直接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究2 人民政权的巩固 【情境】 1950年李可染绘制的年画上题有“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黄牛;犁铧绳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东头;只要咱们加油干,往后吃穿再不愁”。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赏析年画《新得的黄牛》。(历史解释) 提示:该幅作品展示了农民获得土地和耕牛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勾画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为恢复经济,巩固政权,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或没收地主阶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