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上接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下述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承上启下,概述了辽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建设的历史沿革和政治制度建设。共包括四个子目,分别是“辽和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和“元朝的民族关系”,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和元朝的统一,从内容上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 基于课标要求,教学中应在介绍这一阶段发展脉络的同时,突出不同时期的重要制度,特别是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此外也要注意凸显制度建设与国家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展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年级学生具有以下优势和不足。 首先,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辽夏金元的政权更迭和制度建设等基本史实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了解;但是与此同时,学生尚不具备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对制度建设与变化的原因缺乏理性分析,无法深入理解这些制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影响,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此外也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感受中华文明的多彩性和凝聚力。 四、教学目标 1. 唯物史观:分析辽夏金元的制度创新与民族政策,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民族交融推动国家统一”的历史规律。 2. 时空观念:结合地图梳理辽夏金元的疆域变迁,按时间轴串联政权更迭脉络,构建“多民族政权并立→大一统”的时空框架。 3.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制度条文、考古资料等,实证辽夏金元对中原制度的借鉴与创新,以及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4. 历史解释:多角度分析辽“南北面官制”、元“行省制度”等措施的影响,客观评价少数民族政权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5. 家国情怀:认同“大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观,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必然性。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辽夏金的制度创新(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八旗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民族政策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难点:理解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政策的合理性;分析行省制度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的深远影响;认识元朝统一对民族交融的推动作用。 六、教学方法 教法:图片分析法、讲解法、史料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知冲突触发(3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两组材料———北宋石介《中国论》“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②元朝王恽《秋涧集》“今天下一家,果何间于中国与夷狄哉”。 提问:“从‘华夷有别’到‘天下一家’,辽夏金元的统治如何推动‘中国’认知从‘小’变‘大’?我们可从哪些维度解读这一转变?”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材料,同桌讨论“中国认知转变的可能维度”,3-4名学生分享(如制度、疆域、民族等),教师顺势引出“政权建设、制度创新、民族融合、治理贡献”四大维度。 (二)新课讲授:(30分钟) 1. 政权建设———从“并立正统”到“大一统政权” 教师活动: 1. 呈现《辽宋夏金形势图》与《元朝疆域图》,引导学生观察:“‘小中国’时期(辽宋夏金)政权建设的核心是‘并立争正统’,元朝如何通过政权建设实现‘大中国’的大一统?” 2. 补充史料:辽“以辽为正统,斥宋为南朝”、元“定都大都,设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对比分析政权建设的目标差异。 学生活动: 1. 完成“政权概况对比表”(维度:朝代、时间、民族与建立者、制度、疆域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