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品读国学经典 学习传统美德 诵/读/经/典 传/承/文/化 诸葛亮 学习目标 熟记字的读音、词语的字形,掌握文中的判断句式及重点古今异义词。(重点) 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重点) 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素养)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草庐,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有《诸葛亮集》。 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国家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告诫儿子诸葛瞻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初读正音 淫慢 yín 淡泊 dàn bó 夫 fú 险躁 zào 穷庐 lú 遂 suì 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 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 俭以养德 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宁静致远 平稳静谧的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划分节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整体感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行:操守、品德。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是用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整体感知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广才:增长才干。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整体感知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日:岁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于是枯败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又怎么来得及(重新修正,进而奋发)呢! 精读细研 结合前面的字词分析,试着解释一下文章题目的含义。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告诫、劝勉之义 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 【品析】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精读细研 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品析】 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精读细研 说一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概括主题 本文是诸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