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31525

15.4.2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沪科版版2024)

日期:2025-11-13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53636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5.4.2,科版版,上册,数学,八年级,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15.4.2 等腰三角形的 “三线合一” 副标题:深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核心性质 教师姓名:[教师姓名] 授课日期:[具体日期] 幻灯片 2:复习回顾与情境引入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边角性质,知道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 “等边对等角”。同时还了解到等腰三角形具有 “三线合一” 的特性,这一性质是等腰三角形区别于其他三角形的重要标志,本节课将对 “三线合一” 进行深入探究。 情境引入:如图,在等腰三角形 ABC 中,AB=AC,若不小心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这三条线中的一条擦掉了,能否利用剩下的线把擦掉的线补画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理解 “三线合一” 的性质。 学习目标: 深刻理解等腰三角形 “三线合一” 的含义,明确 “三线” 所指的具体内容。 掌握 “三线合一” 性质的证明方法,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推导。 能熟练运用 “三线合一” 性质解决几何证明、线段和角度计算等问题。 体会 “三线合一” 在等腰三角形问题中的核心作用,提升几何推理能力。 幻灯片 3:“三线合一” 的定义解读 “三线” 的含义:在等腰三角形中,“三线” 指的是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 “合一” 的含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即这三条线实际上是同一条线。 符号表示:在△ABC 中,AB=AC, 若 AD 是∠BAC 的平分线,则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且 AD⊥BC(AD 是 BC 边上的高)。 若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则 AD 是∠BAC 的平分线,且 AD⊥BC。 若 AD⊥BC(AD 是 BC 边上的高),则 AD 是∠BAC 的平分线,且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 图示说明:在等腰三角形 ABC 中,画出一条线 AD,分别标注出当 AD 是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时的情况,展示三条线重合的现象。 幻灯片 4:“三线合一” 的证明(角度一:以顶角平分线为已知条件) 已知与求证: 已知:在△ABC 中,AB=AC,AD 是∠BAC 的平分线,交 BC 于点 D。 求证: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且 AD⊥BC。 证明过程:∵AD 是∠BAC 的平分线(已知), ∴∠BAD=∠CAD。 在△ABD 和△ACD 中, AB=AC(已知), ∠BAD=∠CAD(已证), AD=AD(公共边), ∴△ABD≌△ACD(SAS)。 ∴BD=C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 ∠ADB=∠AD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又∵∠ADB+∠ADC=180°(平角定义), ∴∠ADB=∠ADC=90°,即 AD⊥BC(AD 是 BC 边上的高)。 结论:当 AD 是顶角平分线时,AD 同时也是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验证了 “三线合一”。 幻灯片 5:“三线合一” 的证明(角度二:以底边上的中线为已知条件) 已知与求证: 已知:在△ABC 中,AB=AC,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即 BD=CD。 求证:AD 是∠BAC 的平分线,且 AD⊥BC。 证明过程:在△ABD 和△ACD 中, AB=AC(已知), BD=CD(已知), AD=AD(公共边), ∴△ABD≌△ACD(SSS)。 ∴∠BAD=∠CA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即 AD 是∠BAC 的平分线。 ∠ADB=∠AD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又∵∠ADB+∠ADC=180°(平角定义), ∴∠ADB=∠ADC=90°,即 AD⊥BC。 结论:当 AD 是底边上的中线时,AD 同时也是顶角平分线和底边上的高,再次验证 “三线合一”。 幻灯片 6:“三线合一” 的证明(角度三:以底边上的高为已知条件) 已知与求证: 已知:在△ABC 中,AB=AC,AD⊥BC 于点 D,即∠ADB=∠ADC=90°。 求证:AD 是∠BAC 的平分线,且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 证明过程:在 Rt△ABD 和 Rt△ACD 中, AB=AC(已知), AD=AD(公共边), ∴Rt△ABD≌Rt△ACD(HL)。 ∴∠BAD=∠CAD(全等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