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3315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教案 (2)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9557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2、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章是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章。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程标准语)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经典名篇。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八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2、教学难点: (1)、了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2)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1课前一分钟。背诵古诗登高 2导入新课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导入新课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活动2【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播放录音视频。注意朗读节奏,教师巡回指导。 (2)齐读课文,加深印象。指导共同存在的朗读节奏问题及学生易错字。 傅说(不是悦) ;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两个shì的区别);劳其筋骨(筋下面不是助);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增);人恒过 、 衡于虑(两个héng的区别) (3)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 合作精讲 学生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也可以让学生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重点掌握注释中的实词。 (1)、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3)、古今异义 ①所以 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②入 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③出 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④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4)、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③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5合作精讲二 赏析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