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1.4 速度的测量 副标题:用实验探究速度的测量方法 姓名:[授课教师姓名] 日期:[具体日期] 幻灯片 2:引入 图片展示:展示运动员赛跑计时、汽车速度表、实验室测量小车速度的场景图片。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那在实际中我们如何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呢?测量速度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又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呢? 幻灯片 3:速度测量的原理 核心原理: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 \( v=\frac{s}{t} \),要测量物体的速度,需要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s) 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然后通过公式计算得出速度。 逻辑关系:路程测量工具→测量路程数值;时间测量工具→测量对应时间;代入公式→计算速度。 强调: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速度计算的结果,因此要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幻灯片 4:测量工具 测量路程的工具: 刻度尺:用于测量较短的路程,如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距离、铅笔移动的距离等,注意分度值和量程的选择。 卷尺:用于测量较长的路程,如操场跑道长度、人步行的距离等。 测量时间的工具: 停表:用于测量较短的时间,精度较高,能满足大多数实验测量需求,如测量小车运动时间、跑步时间等。 手表 / 电子表:可用于测量较长时间,但精度相对停表较低。 图片展示:展示各种测量工具的实物图,并标注名称和主要用途。 幻灯片 5:停表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回顾 停表使用回顾: 启动:按下启动按钮开始计时。 暂停:再次按下按钮停止计时。 回零:测量完成后按下回零按钮复位。 读数:先读小表盘分钟数,再读大表盘秒数,注意大表盘量程切换。 刻度尺使用回顾: 选:根据测量需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平行。 读:视线正对刻度线,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记:记录数值并注明单位。 幻灯片 6:实验一: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路程和时间。 学会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用于阻挡小车,便于计时)。 实验装置图:展示斜面上放置小车,底端放置金属片,刻度尺沿斜面放置的装置示意图。 幻灯片 7:实验步骤(实验一) 测量斜面长度:用刻度尺测量斜面顶端到金属片的距离,记为总路程\( s_1 \)。 测量总时间: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使其由静止开始下滑,同时启动停表;当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停表,记录时间\( t_1 \)。 测量上半段路程及时间: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点,测量顶端到中点的距离\( s_2 \)(\( s_2 = s_1/2 \));重复步骤 2,记录小车从顶端滑到中点的时间\( t_2 \)。 计算下半段路程及时间:下半段路程\( s_3 = s_1 - s_2 \),下半段时间\( t_3 = t_1 - t_2 \)。 计算平均速度:分别计算全程平均速度\( v_1 = s_1/t_1 \)、上半段平均速度\( v_2 = s_2/t_2 \)、下半段平均速度\( v_3 = s_3/t_3 \)。 幻灯片 8: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一) 数据记录表格: | 实验次数 | 路程 s/m | 时间 t/s | 平均速度 v/(m s )| |--|--|--|--| | 全程(s ,t )| | | | | 上半段(s ,t )| | | | | 下半段(s ,t )| | | | 数据处理示例:假设测得\( s_1 = 1.2m \),\( t_1 = 6s \);\( s_2 = 0.6m \),\( t_2 = 4s \),则\( v_1 = 1.2m/6s = 0.2m/s \),\( v_2 = 0.6m/4s = 0.15m/s \),\( s_3 = 0.6m \),\( t_3 = 2s \),\( v_3 = 0.6m/2s = 0.3m/s \)。 分析结论:比较\( v_2 \)和\( v_3 \),得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大(做变速直线运动)。 幻灯片 9:实验注意事项(实验一) 斜面坡度不宜过大,否则小车运动过快,时间测量误差大;坡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