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2.2 声音的特性 副标题:解密声音的 “三要素” 姓名:[授课教师姓名] 日期:[具体日期] 幻灯片 2:引入 音频展示:播放两段不同的声音(如男低音独唱与女高音独唱、轻轻敲门与用力敲门、钢琴与小提琴演奏同一音符)。 提问:同学们,刚才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声音听起来 “独特”,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幻灯片 3:声音的特性概述 核心内容:声音有三个基本特性,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它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声音的特征。 类比说明:就像描述一个人有身高、体重、相貌等不同特征一样,声音也有音调、响度、音色这些不同特性。 图片展示:用思维导图形式展示声音特性的分类,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整体认知。 幻灯片 4:音调 ——— 声音的高低 概念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如女高音的声音音调高,男低音的声音音调低。 实验演示: 拨动不同粗细的琴弦:观察琴弦振动快慢,听声音高低变化(细弦振动快,音调高;粗弦振动慢,音调低)。 用硬卡片划过不同齿数的梳子:卡片划过齿数密的地方振动快,音调高;划过齿数疏的地方振动慢,音调低。 现象分析: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幻灯片 5:频率与音调 频率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用符号\( f \)表示。 单位:赫兹(Hz),1Hz 表示物体每秒振动 1 次。 频率与音调的关系:频率决定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数据举例: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约为 20Hz - 20000Hz。 低于 20Hz 的声音叫做次声波,高于 20000Hz 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因为儿童声带振动频率高。 幻灯片 6:影响音调的因素 发声体的粗细:同种材料、长度相同的发声体,越细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如细琴弦与粗琴弦)。 发声体的长度:同种材料、粗细相同的发声体,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如短钢尺与长钢尺伸出桌面振动)。 发声体的松紧程度:同种材料、长度和粗细相同的发声体,越紧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如绷紧的琴弦与松弛的琴弦)。 实验验证:展示不同长度、粗细的钢尺振动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影响因素。 幻灯片 7:响度 ——— 声音的强弱 概念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如大声说话与小声说话响度不同。 实验演示: 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音叉振动幅度,听声音强弱变化(用力大,振动幅度大,响度大;用力小,振动幅度小,响度小)。 用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琴弦:感受振动幅度与响度的关系。 现象分析: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幻灯片 8:振幅与响度 振幅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 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振幅决定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其他影响因素: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近,响度越大;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如远处的雷声响度小,近处的雷声响度大)。 幻灯片 9:响度的单位与日常实例 单位:分贝(dB),是计量声音强弱的单位。 日常分贝值举例: 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约为 0dB。 正常说话的声音约为 40 - 60dB。 摩托车行驶的声音约为 90dB。 电锯工作的声音约为 110dB。 注意事项:长期处于 90dB 以上的环境中,会影响听力,需要采取防护措施。 幻灯片 10:音色 ——— 声音的特色 概念定义: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相同,音色也不同,它是我们区分不同声音的重要依据。 实验演示:播放钢琴、小提琴、二胡演奏同一音调的声音,让学生辨别不同乐器。 现象分析:不同乐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