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35096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5-11-1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5次 大小:168462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课,至清,中叶,经济,文化,同步
  • cover
(课件网) 时 段 表 现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明至清中叶(1368--1840年) 政治上:专制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阳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文化上:经济发展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提倡自由,反对专制。小说戏曲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世俗化倾向。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对外关系上:明朝郑和下西洋,扬威异域;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另一方面,妄自尊大、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阶段特征 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塍之平阜,植果属,其污泽,植菰属,可畦植蔬属,皆以千计。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一)经济发展 1.农业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明代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 《盛世滋生图》局部“纺织”场景 2.手工业 (一)经济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点: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雇佣 被雇佣 经营 劳动 利润 工资 机户 ﹙早期资本家﹚ 机工 ﹙自由劳动力﹚ 手工工场 (机房) 出资 出力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因素 腐朽的封建制度。 原因 地主商人把赚来的钱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规模扩大和再生产。 资金 农民贫困,无力购买。 市场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政策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3.商业 中外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市场普遍使用的货币。 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一)经济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单击添加标题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 ,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 始称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 ,绫绸之聚亦且……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 《历史》必修I 市镇 景德镇 汉口镇 朱仙镇 佛山镇 盛泽镇 (苏州) 乌泥泾镇 (上海) 合溪镇 (湖州) 主要 行业 制瓷 交通 交通 冶铁 丝织 棉纺织 木炭 3.商业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一)经济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王家大院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3.商业 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 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一)经济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