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35282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授课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11-1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97824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课,至清,中叶,经济,文化,授课
  • cover
(课件网) ▲《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局部)(清代·徐扬) ◎18世纪,中国与西方比,无论在国富还是民富上都胜一筹,至少旗鼓相当。但是富的不一定先进,往往更保守。 ———吴承明《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的转变》 【思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迟滞在经济和文化领域有何表现呢? 【课标要求】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学习目标】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 2.了解李贽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其思想是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3.了解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分析明清时期科技著作呈现的总结性特点,分析文化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 农业的进步 (甘薯)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其种也,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泉人鬻之,斤不直一钱,二斤而可饱矣,于是耄耆童孺,行道鬻乞之人,皆可以食,饥焉得充…… ———周亮工:《闽小记》卷3 糊口尚可有余 致富却显不足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 农业的进步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积累了大笔钱财,成功致富。 开垦新的可耕作土地 养殖业 种植经济作物 其他副业 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 手工业的发展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1)机户与织工两者形成什么关系? (2)机户在维持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提供哪些要素? (1)机户雇佣织工进行丝织劳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2)资金、原材料(蚕丝)、纺织场所 机 户 资 金 原材料 (蚕 丝) 劳动力 (织 工) 丝织品 市 场 + 利润 “资本主义萌芽”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 手工业的发展 (1)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劳动工场的出现 (2)新的劳动方式:自由雇佣关系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新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的提高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3. 商业的新现象 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3.7万吨和7.5万吨白银,各有2.7万吨和5.4万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万吨。其中,大约一半(3.9万吨)又转手到亚洲,其中17世纪为1.3万吨,18世纪为2.6万吨,这些白银绝大多数流入中国。 摘编于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盛世滋生图》(局部) 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长途与大额贸易发展,形成地方性的商帮(如徽商、晋商、江右商、宁波商人等) 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4. 社会经济的总体局限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积缗钱以万计”。 ———【明】张四维:《条麓堂记》卷28 (清乾隆五十一年 公元1786年)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