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 2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1.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1.课时内容分析 本课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生活在身边的人”,从身边熟悉的家乡人延伸到陌生的家乡人,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与家乡人的密切关系,感受家乡人的友善与温暖并学会向他们表达感谢与敬意。第二板块“可敬的家乡人”是对第一板块的深化,旨在指导学生通过调查主动发现家乡人可敬的精神品质,了解家乡人为家乡作出的贡献,产生对家乡人的精神认同。第一板块侧重于对“'我’与家乡人关系”的感知,旨在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对家乡人的情感认同和感恩意识;第二板块侧重于探究体验,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家乡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两个板块呈递进关系,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学习重点: (1)通过调查主动发现家乡人可敬的精神品质,了解家乡人为家乡作出的贡献,产生对家乡人的精神认同 (2)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家乡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学习目标确定 1.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对家乡人的感激之情,形成关心家乡人、感恩家乡人的优良品格。 2.通过开展对家乡人的观察、调查、合作与对话交流等活动,提升社会探究能力、合作与对话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调查发现家乡人的可贵之处,了解家乡人对家乡的贡献。 学习家乡人可敬的精神品质 4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回顾旧知,衔接新课 1. 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身边许多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他们是谁呢?”(引导学生回忆保安、清洁工、老师等) 2. 承上启下: “他们用辛勤的劳动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方便、更安全。其实,在我们的家乡,还有很多了不起的人,他们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更有名!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家乡名人故事会’,认识更多让我们骄傲的家乡人!”(板书课题: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我们的骄傲) 1.积极回忆并发言,说出第一课时认识的家乡人。 2.充满期待地进入新课学习情境。 温故知新,建立知识连接。通过设置“故事会”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故事分享,感知“榜样” 活动:“家乡名人故事会” 1. 教师示范: 播放一段关于家乡某位历史名人(如古代诗人、科学家)或当代模范(如道德模范、优秀企业家、文化传承人)的简短动画或讲述其故事。 提问:“听了他的故事,你觉得他为什么能让家乡为之骄傲?” 2. 小组交流: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课前准备的“家乡榜样”故事。(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一两句话说清人物和主要贡献) 3. 全班展示: 邀请几位小组代表上台分享。教师适时补充、提炼关键词(如:发明创造、保卫家乡、传播文化、乐于助人等)。 1. 认真观看倾听,思考并回答问题。 2. 在小组内,自信地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人物故事,认真倾听同伴的分享。 3. 代表上台分享,可以展示图片或画作。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自主分享,拓宽学生对“家乡人”范畴的理解,从身边人扩展到对家乡有影响力的榜样人物。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三、情境拓展,深化理解 活动:“我是小导游” 1. 情境创设: “假如有外地的小朋友来我们家乡做客,你想向他介绍哪位让我们骄傲的家乡人,或者家乡的什么特色呢?”(引导学生不仅介绍人,也可以介绍由家乡人创造的特色,如美食、手工艺品等) 2. 引导思考: “这些榜样人物和家乡特色,与那些默默劳动的家乡人,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1. 模拟小导游,尝试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位家乡名人或一种家乡特色。(例如:“我们家乡有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他发明了…”;“我们家乡的XX小吃可好吃了,是做它的师傅们一代代传下来的!”) 2. 思考并发言,理解所有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