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0269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5-11-1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2次 大小:105190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8课,三国,隋唐,文化,导学案,答案
  • cover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入学习】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学习目标 1.知道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将这些成就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下,理解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当时政治、经济、民族和对外交往的关系。 2.归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时代特征,认识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3.通过典型史料,论述隋唐文化对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深远影响,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三教合流”与复习复兴儒学运动 材料1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动荡,整个社会道德沦丧,过去被尊崇、尊奉的思想、观念、秩序、风俗如衰柳败絮,被弃之路旁。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道教中修炼养生、佛教中因果轮回等观念流行开来,人们烧炼丹药,追求长生,或者写经造佛,修建寺观,以求舆福。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争取了许多社会信徒,儒学的发展进一步走向危机。 ———陈卫国《想象与叙述》必修3 材料2 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闷、消弭恐惧死亡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其德治教化学说更是君主政治的修饰和补充。儒学重入世,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倡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是佛道两种宗教文化所不具备的。 ———据曹文柱《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整理 材料3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消化,在唐代进入全盛不仅产生了很多宗派,而且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禅宗一派。道教的影响由于唐初统治者的特别提倡也在不断的扩大。唐中宗时,令贡举人皆习《老子》;玄宗时,《老子》更是成为贡举加试的内容。儒学在隋唐时期走向统一,唐太宗令颜师古考订五经,撰成《五经定本》,作为官学的统一教科书。又令孔颖达撰成《五经正义》,作为科举考试的依据。儒学由此摆脱了经师各立门户、混乱不堪的局面,成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工具。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4 中唐时期,李家王朝崇佛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特别是唐宪宗(805-820年在位)欲迎佛骨人宫,引起了一场宗教狂热,王公大臣奔走施舍,平民百姓破产供养。这样一种不顾国力与国情的宗教狂热,自然招来士大夫的非议。韩愈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代表。他深感佛教泛滥不利于国计民生,愤而写下《论佛骨表》 ,从经济与文化两方面指出佛教的危害。韩愈要求朝廷严格禁止佛教的发展, 同时,韩愈为了取代佛教在人们精神世界的地位,主张复兴儒学。他激烈地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认为“道统”是天的体现,这对以后的程朱学派的产生有重大影响。韩愈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杀,后经求情贬为潮州刺史。 ———根据陈卫国《想象与叙述》、王有录主编《中国古代史》等整理 材料5 唐武宗(840-846年)继位后,在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决定废除佛教。他认为,废佛是“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的唯一办法。这是武宗决心灭佛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赵归真因曾遭京师诸僧的诮谤,便利用武宗对道教的偏信,于宫中“每对,必排毁释氏”,加强了唐武宗灭佛的决心。会昌三年(843)四月,朝廷“命杀天下摩尼师,剃发令著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 (1)根据材料1、2,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界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2、3、4,并结合教材知识,说明唐朝前期对待儒、佛、道的政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4、5,说明中晚唐时期,佛教经历了一个怎样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