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2651

【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情境课堂课件含视频】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72934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浣溪,诵读,古诗词,课外,视频,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人教新版 九下 语文 同步课件 目 学习目标 壹 知识必备 贰 整体感知 叁 细读感悟 肆 课堂小结 伍 录 说到边塞,大家脑海中浮现着怎样的画面呢? 是烽火连天、战马嘶鸣还是羌笛幽怨、戍卒落泪? 边塞,这片充满血与火、梦与诗的土地,无数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传世诗篇。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边塞诗词,有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壮志豪情,也有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磅礴瑰丽。那纳兰性德笔下的边塞,又会是怎样的独特模样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浣溪沙》,看看他笔下的边塞,又有着怎样别样的风情与情怀。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品读重点句,体悟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惆怅之情。 重点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 作者简介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性德奉命赴梭龙巡边,十二月返回。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 写作背景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pàn sī shù 划分朗读节奏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怎样的。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关塞上的城堡。 边防驻军的营垒。 理解诗词大意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该有怎样的心情!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从边防驻军的营垒中飘过,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塞上的城堡上。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1.赏读上阕,从中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纳兰性德? 首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北风”言明时节为秋。极目远眺,云山茫茫;纵马驰骋,北风呼啸,深秋边关苦寒且空旷,一个“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了北方深秋之险恶,令人产生人被阻绝在荒凉之地的感觉。 面对这样的深秋,词人也只能感慨道“深秋远塞若为情”,从中我读出了一个孤独、迷茫、不安的纳兰性德。 2.“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描绘了怎样的场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一”“半”两个量词,写出了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晚烟、荒城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破之感,描写出深秋边关萧索、寂寥的荒凉之景,抒发了词人奉命出塞的怅惘之情。 3. 如何理解“古今幽恨几时平” 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诗词中常见的“夕阳/落日”表示什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暗含诗人的孤寂之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表达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渲染边地荒凉、肃杀的氛围,表现了守边将士孤独难耐的悲凉之情。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抒发了词人的迟暮之怀。 这首词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惆怅之情。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