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2661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课件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7次 大小:41840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课件网) 人教新版 九下 语文 同步课件 学习目标 知识必备 整体感知 细读感悟 课堂小结 目 录 1 2 3 4 5   诗言志,词言情。当安然闲适的生活被轰然击破,一个人的人生彻底拐了一个大弯。从朝廷的一员重臣到和无数的难民一样,携带家眷,四处躲避,开始了颠簸艰苦的流亡生涯,他会有怎样的感慨?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品读重点句,体会词人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的情怀。 重点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陈与义亦工词,有清婉奇丽之作,而豪放之作又接近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作者简介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此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创作背景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划分朗读节奏 ɡēnɡ kān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解题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地点和事件 事件 时间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在洛阳城南十里。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渔歌在夜半响起。 理解诗词大意 诗歌大意 回忆当年在午桥桥上畅饮,在座的大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是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歌在夜半响起。 1.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洛中旧游,追忆昔日与朋友聚会的盛况; 下阕写夜登小阁,抒发历经变乱之后的感慨,慨叹国事沧桑。 2.上阕写洛中旧游,追忆昔日与朋友聚会的盛况,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上片追忆洛中旧游。由“忆昔”总领,所忆地点是著名的午桥。所忆场面和情景由桥上、桥下、桥边几幅画面共同组成,重点是“坐中”“豪英”。“杏花”点出游宴的良辰美景是在春夜。“疏影”写出午桥的清幽雅致。“吹笛到天明”以笛声的悠扬尽写豪俊们欢娱达旦的豪爽,以及他们的英姿情态、闲情雅趣。 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4.下片折回现实,作者是如何感叹的? 前两句概括了国家与个人的急剧变化情况。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闲登小阁”一句,交代了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这一结语进一步将人生感慨与历史的兴衰更替相连接,将沉挚的悲感转为旷达。 5.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 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 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自之“闲” 感慨个人与知交的零落盛衰兴亡 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