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人教新版 九下 语文 同步课件 九年级全 目 学习目标 壹 知识必备 贰 整体感知 叁 细读感悟 肆 课堂小结 伍 录 古人常引月入诗词,大家还记得我们常见的月有什么寓意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词中所引之月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以月渲染清幽氛围,烘托悠闲自在的心境、旷达的情怀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以月渲染凄清的氛围,烘托孤独、凄凉的心境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品读重点句,体会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重点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著名词人,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怀,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作者简介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南归已整整十二年。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词人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被采纳。所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创作背景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hénɡ pī zhuó suō 划分朗读节奏 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解题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词人的朋友 时间 今江苏南京 作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传说月中有桂树。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砍。 理解诗词大意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金色的月光,圆月就像刚刚打磨一新的铜镜悬挂在天上。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 我的白发已经丛生,欺负我拿它没办法吗?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美丽山河。还要把月中婆娑弄影的桂树砍去,因为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1.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面有哪些字词值得赏析,写出了什么? 比喻,以金波比喻浮动的月光,飞镜比喻月亮,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皎洁明亮的中秋满月美景。 “转”“磨”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升起之动态,描绘出月光的皎洁和月色的浮动,暗示出时光的流逝。 2.“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展现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词人运用托物言志手法,通过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中词人对月发问,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愤懑、愁思,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重用的英雄的矛盾心理。 3.“桂婆娑 ”有什么含义?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月中的桂树虽然婀娜婆娑,却遮蔽了月光,实际指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词人在咏月,更是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思。 化用典故,表达了词人立志扫除黑暗力量,给人民带来光明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4.全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被白发”的愤懑、惆怅 “直下看山河”俯瞰大好河山的渴盼 “清光更多”誓为人间带来更多清欢的激昂 词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将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抒发了自己在家乡沦陷之后,立志扫除黑暗力量,给人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