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2889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1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35330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9课,两宋,政治,军事,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型需要设置,可自行决定】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本课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为知识载体,通过文字、图表、地图、诗词、史料创设两宋“祖宗之法”由盛而衰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荣———代价—挑战—宿命”四重叙事中探究“祖宗之法”的利弊,最终感悟制度变迁与国家命运的深层关联。同时运用跨学科的方式,结合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兴趣,在文学中看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温情之敬意,理解之同情”,落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与后面三课共同构成“多民族政权并立”全景,讲述了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变化,主要侧重于对政治制度方面的讲解,通过制度的建立引导学生看到其潜在的经济、文化、社会等一系列的变化。2、本课主要分为四个子目,第一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主要从中央与地方两个大方面讲解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影响,理解宋朝的制度创新同时认识到措施的两面性,用辩证的方式看待问题。第二子目“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主要围绕着“积贫积弱”两个方面展开,从政治、军事方面引导学生找出积贫积弱的具体原因,从而引出下一子目变法的背景,第三子目“王安石变法”是本课的一个核心内容,从背景、措施、结果、评价四个方面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整体过程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运用唯物史观中的“阶级分析法”了解改革的实质,并且学会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可贵品质。第四子目“南宋的偏安”,主要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两宋与周边民族的和战,认识到恪守祖法,不思变革所带来的后果。3、本节课的设计以“祖宗之法”为线索,探究“祖宗之法”对于两宋的利与弊(荣耀与代价),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认识到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鉴古知今。同时通过与诗词文学材料相结合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生情况分析1、已知:高一学生已具备“隋唐制度”与“五代十国”知识铺垫,初步理解中央集权与藩镇割据矛盾,对于宋代的基本制度和民族政权并立有大致了解。2、未知:对“祖宗之法”概念较为陌生,对宋代制度以及变法内容细节生疏,对制度运行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深刻理解。3、能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与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与影响,宋代灭亡的原因等。4、想知:“祖宗之法”与宋朝兴亡的关系,如何用“祖宗之法”贯穿宋代制度的变迁,以及如何认识“祖宗之法”给宋代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1、通过课本学习,了解“祖宗之法”概念,了解宋朝政治制度与军事政策的社会根源,理解“祖宗之法”的保守性与时代局限性,同时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通过绘制观察“宋辽夏金对峙形势图”,明确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空格局。(时空观念)3、通过《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文献通考》等文献,解读“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等史料。探究历史事件的多面性,提高理解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4、通过王安石变法、岳飞抗金等案例中感悟改革家精神与民族气节,思考改革与守成的历史启示。(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评价(进步性与局限性)教学难点如何辩证评价祖宗之法、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两面性、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