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3581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830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0课,秦末,农民,起义,教学设计
  • cover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新课程核心素养目标下的教学设计(2024年统编版) 教材分析:锚定大单元中的“镜鉴”价值 1.1 单元定位:从“统一奠基”到“兴衰之思” 本课承接第9课《秦统一中国》的制度建构,下启第 11 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政策调整,是“统一政权建立 — 危机爆发 — 王朝更替 — 政策反思”大单元链条的关键转折。通过秦从“大一统”到“速亡”的剧变,揭示统一多民族国家早期治理的经验教训,为理解历代“治世与乱世”循环提供典型样本。 1.2 教材重构:从“事件叙事”到“逻辑溯源” 2024 版教材新增里耶秦简徭役记录、秦律条文等一手史料,补充“楚汉之争性质辨析”内容,删除冗余的起义细节描述,更凸显“暴政→起义→灭亡→反思”的因果链条。教材采用“史料实证 + 地图时序”的编排,强化对“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唯物史观的渗透。 1.3 生活联结:从“历史教训”到“现实启示” 从秦代“苛政猛于虎”到当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从陈胜吴广“反抗压迫”到现代社会的权利保障,从秦速亡的“民心向背”到当代国家治理的“民生优先”,本课可构建 “历史镜鉴 — 现实治理”的价值关联,增强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多维培育的精准定位 2.1 时空观念 结合《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楚汉战争形势图》,标注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前207年巨鹿之战、前206年秦朝灭亡、前202年楚汉之争结束的关键时间与空间节点。 梳理“秦暴政加剧→农民起义爆发→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时空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逻辑。 2.2 史料实证 通过分析里耶秦简、《史记》记载、秦律条文等史料,论证秦暴政的表现与农民起义爆发的必然性。 借助大泽乡起义遗址、阿房宫遗址、巨鹿之战古战场等实物遗存,印证秦末社会动荡与政权更迭的史实。 2.3 历史解释 阐释秦暴政的核心内涵(赋役、刑罚、统治集团腐朽)及其对社会矛盾的激化作用,说明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辨析陈胜吴广起义与楚汉之争的性质差异,多角度解释秦朝速亡的历史必然性。 2.4 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 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 从秦亡汉兴的教训中感悟民生与治理的关系,增强对当代“民生为本”执政理念的认同,树立责任意识。 重点难点:聚焦核心与突破瓶颈 3.1 教学重点:暴政与起义的因果逻辑及历史影响 核心内容:秦暴政的具体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与历史地位;秦朝灭亡的多重因素。 确立依据:这三大内容构成“因 — 果 — 果”的历史链条,是理解“大一统政权早期危机”的核心,直接呼应“以史为鉴”的单元价值。 3.2 教学难点:抽象概念与历史本质的深度理解 难点 1:“秦暴政”的本质与农民起义的必然性。突破策略:通过“秦代赋役数据对比表”“秦律与当代法律条文对比”化抽象为具体,结合“里耶秦简”史料情境分析矛盾激化过程。 难点 2:楚汉之争的性质转变。突破策略:从“反抗暴政”到“权力争夺”的维度搭建对比框架,结合“鸿门宴”“约法三章”等史实强化理解。 : 学情分析:立足认知起点的精准施策 4.1 基础储备:反差认知中的优势与局限 已知基础:通过第9课学习掌握秦统一的辉煌成就,对秦始皇有初步认知,从影视剧、故事中了解“陈胜吴广起义”“鸿门宴”等片段化史实。 认知局限:易将秦亡简单归因于“暴政”标签,对“赋役沉重”“刑罚严酷”等概念缺乏具体感知,难以区分“农民起义”与“统治集团内战”的性质差异。 4.2 学习特点:故事驱动下的思维提升需求 七年级学生对“起义故事”“历史人物”兴趣浓厚,但逻辑分析能力较弱,易陷入“非黑即白”的认知误区。需通过史料实证打破刻板印象,引导从“事件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