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3775

10.3比热容-课件-2025-2026学年2024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册教学课件(38页PPT)

日期:2025-11-22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79784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0.3,物理,PPT,38页,教学课件,全册
  • cover
幻灯片 1:封面 课程标题:10.3 比热容 学科与年级:北师大版 九年级物理 教师姓名:[教师姓名] 幻灯片 2:学习目标 理解比热容的定义,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记住水的比热容大小及物理意义。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和分析实验。 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能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解释生活中与比热容相关的现象。 了解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幻灯片 3:课程引入 情境展示: 图片 1:夏天在海边玩耍时,沙滩被太阳晒得滚烫,而海水却很凉爽;傍晚时,沙滩变凉了,海水却还比较温暖。 图片 2:两个相同的水壶,分别装满水和食用油,用相同的燃气灶加热,观察哪一个先沸腾。 生活疑问:为什么同样在太阳照射下,沙滩和海水的温度变化差异很大?为什么相同条件下,水和食用油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同? 提问引导:这些现象说明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可能不同,或者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可能不同。那么,如何描述物质这种不同的吸热能力呢?今天我们就通过 “比热容” 来探究这个问题。 幻灯片 4: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比较水和食用油(或沙子)的吸热能力。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控制两种物质的质量相同(m 水 = m 油)、初温相同(t?水 = t?油)、加热方式相同(用相同的酒精灯或电加热器,保证相同时间内提供的热量相同)。 转换法: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两种物质温度升高的快慢,或升高相同温度时所需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它们的吸热能力(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收的热量越多,吸热能力越强)。 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烧杯、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或酒精灯)、两个温度计、天平、秒表、水、食用油(或沙子)。 实验步骤: 用天平分别称取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倒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 用温度计分别测量水和食用油的初温,并记录数据(t?)。 将两个烧杯分别放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上,同时开始加热,每隔 1 分钟记录一次两种物质的温度,持续加热 5-6 分钟。 停止加热,整理数据,绘制 “温度 - 时间” 图像。 幻灯片 5: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 实验数据与现象 实验数据表格: | 加热时间 /min|0|1|2|3|4|5| |--|--|--|--|--|--|--| | 水的温度 /℃|t?|t?|t?|t?|t?|t?| | 食用油的温度 /℃|t?|t?’|t?’|t?’|t?’|t?’| 实验现象: 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相同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升高得比水快(t?’ > t?,n≥1)。 若要使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则水需要的加热时间更长(吸收的热量更多)。 图像展示:绘制 “温度 - 时间” 图像,横坐标为加热时间,纵坐标为温度,水的图像斜率更小,食用油的图像斜率更大,直观体现温度变化差异。 幻灯片 6:比热容的定义与物理意义 概念推导:不同物质,质量相同,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这说明物质的吸热能力是不同的。为了定量描述这种特性,引入 “比热容”。 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 “c” 表示。 单位: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摄氏度,符号为J/(kg·℃)。 物理意义:以水的比热容为例,水的比热容 c 水 = 4.2×10?J/(kg?℃),表示1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4.2×10?J。 重要特性: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如冰和水的比热容不同,c 冰 = 2.1×10?J/(kg?℃))。 幻灯片 7:常见物质的比热容(25℃时,定压) 表格展示: | 物质 | 比热容 c/[J/(kg?℃)]| 物质 | 比热容 c/[J/(kg?℃)]| |--|--|--|--| | 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