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4093

7.1.1牛顿第一定律认识-课件-2025-2026学年2024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教学课件(34页PPT)

日期:2025-11-21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192221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7.1.1,科版,PPT,34页,教学课件,全册
  • cover
(课件网) 7.1.1 牛顿第一定律(认识) 一、课程导入:力与运动的 “困惑” (一)情境实验与提问 实物互动:在讲台上完成两个小实验 ———用手推静止的文具盒,文具盒运动;松开手后,文具盒逐渐停止;②用手推在光滑桌面上的小车,小车运动;松开手后,小车运动一段距离才停止。邀请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手不推物体后,物体最终会停止运动?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需要力来维持?” 历史观点碰撞:介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即物体要运动,必须持续受力;不受力则会静止),再提问:“这个观点与我们刚才的实验现象是否完全一致?如果物体不受力,真的会立刻静止吗?” 导入目标:通过生活实验与历史观点的冲突,引发学生对 “力与运动关系” 的思考,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核心 ———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初步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二、知识点 1:探究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铺垫) 要理解牛顿第一定律,需先通过实验探究 “阻力” 这一常见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后续推理奠定基础。 (一)实验设计思路 采用 “控制变量法”: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确保小车到达斜面底部时的初始速度相同;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即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大小),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分析阻力与运动距离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与操作 实验器材:斜面(倾角约 30°,表面光滑)、小车(质量相同,表面光滑)、不同粗糙程度的水平面(毛巾表面、木板表面、玻璃表面)、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距离)、木块(固定斜面)。 实验步骤: 实验次数 水平面材料(粗糙程度) 阻力大小(相对) 小车运动距离(cm) 实验现象分析 1 毛巾表面(最粗糙) 最大 约 10 阻力大,小车很快停止,运动距离短 2 木板表面(中等粗糙) 中等 约 30 阻力中等,小车运动时间较长,距离较长 3 玻璃表面(最光滑) 最小 约 80 阻力小,小车运动时间最长,距离最长 操作注意事项: 斜面固定牢固,避免滑动; 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 “由静止释放”,确保初始速度一致; 测量小车运动距离时,以小车前端(或后端)为基准,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垂直。 (三)实验结论 在初始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反之,阻力越大,速度减小得越快,运动距离越短。 三、知识点 2:牛顿第一定律的推导(逻辑推理与历史贡献) 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并非直接通过实验验证(现实中无法创造 “完全不受力” 的环境),而是基于实验现象的逻辑推理,并结合多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一)伽利略的 “理想斜面实验”(关键推理) 实验设想:伽利略认为,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没有阻力),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既不受向前的推力,也不受向后的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不会减小,会以初始速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永远不会停止。 推理过程: 现实: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远 → 推理:无阻力时,运动距离无限远(匀速直线运动); 这一推理否定了亚里士多德 “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的观点,提出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阻力改变了小车的速度,使其减小)。 (二)笛卡尔的补充(完善推理) 笛卡尔进一步指出:若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会改变,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即物体将沿 “直线” 做匀速运动,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三)牛顿的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正式提出) 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关键词解析: “一切物体”:包括固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