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5353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11-1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237359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7课,挽救,民族,危亡,斗争,教学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历史解释:描述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马关条约》瓜分狂潮阶级挽救危局尝试阶级挽救危局尝试侵略加剧课程标准: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一、戊戌变法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 三、八国联军侵华 四、民族危机加深 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国殇引发民族觉醒 面对危亡,中国该如何何去何从?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1)政治上:甲午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上: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登上了历史舞台。 ①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4)思想上:康有为、梁启超积极宣传维新思想。 一、戊戌变法 1、背景 【知识拓展】 《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 《孔子改制考》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先师。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人,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材料二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 (1)影响: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2)特点:借助经学外衣(托古改制),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即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中西并用)。 (3)目的:减少变法的阻力 (4)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知识拓展 《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 (1)序幕: (2)变法: (4)政变: 1895年,康、梁组织联合各省举人“公车上书”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 光绪帝先后颁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仅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 康、梁逃亡;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害 在戊戌年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的人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2、过程 (3)高潮: 一、戊戌变法 (1)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脱离群众。 ③维新派变法策略比较激进,急于求成,某些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