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上15《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深厚、内敛的感情。 2. 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3. 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叙事中心,了解文章叙事的巧妙之处。 4. 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常拍照,你们开美颜吗?如果还要发个圈,你们是上生图还是精修?在数码科技日异普及的今天,非美颜不自拍,无精修不发圈俨然已成了一种时代潮流,那磨到发光的皮肤,那开到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那P出来的大长腿......滤镜一开,谁还不是朋友圈巨星?可是,一百年前,有一张滤镜碎了一地的素颜照却硬核出圈,至今依旧感动着万千读者,这就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篇百年经典,欣赏素颜的美学,感受质朴的力量。 二、学习探究 (一)静静读:初识选材与构图 探究任务: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场景?核心场景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场景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加以呈现。 (学生默读,圈划关键信息,尝试概括、梳理,画出思维导图。) 交流讨论,明确: 课文以“背影”为线索,开篇即明确了本文记叙的主体:背影。接下来,通过追忆的形式(倒叙)记叙了奔丧回家、车站送别、读信忆父等事件。车站送别中,又细分了决定送行、忙讲价钱、忙看行李、望父买橘、父子分别等场景,核心场景为望父买橘。 追问:本文还有别的行文线索吗? (学生再读,思考,探究。) 预设: 相对父亲的“背影”这条明线,本文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儿子的“泪”。 第一次流泪: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悲伤的泪) 第二次流泪: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动的泪) 第三次流泪: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伤感的泪) 第四次流泪: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的泪) 小结: 倒叙聚焦C位,选材生活琐碎;明暗双线交织,父子情深催泪。 (二)细细品:解析色调与线条 照片需要显影液才能让图像清晰。这篇文字的“显影液”就是作者精准、克制的语言。下面,让我们给《背影》这张素颜照涂抹上“显影液”,细细品味语言如何在平凡细节和叙述节奏中让情感得以显现。 探究任务: ●积累一组形容词:将下列词语抄写在积累本上,并在文中找出所 在原句,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情绪色调。 狼藉 惨淡蹒跚肥胖 颓唐 前两个词,是生活去掉了滤镜;后三个词,是父亲没有了滤镜。这五个词,显示出生活破碎甚至残酷的一面,显示出人生平凡甚至平庸的一面,呈现出世相的真实面目。 2.关注一个标点:阅读下面这组句子,观察其标点的运用,有什么特别之处?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明确: 这段文字写父亲的犹豫,极琐细的事,极微妙的内心,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尤其是其中两个分号的使用,延长了叙述中的停顿,有一种滞涩之感,让读者越发具体地感受到父亲犹豫不决,省略了父亲很多的曲折心思,更见父爱的无微不至,也隐隐透露出父亲心境的迟暮,契合了“家中光景甚是惨淡”的氛围,为后文作者落泪做了铺垫。 3.体验一串动词:不看课文,在下列横线处填入合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