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6365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日期:2025-11-1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8次 大小:1114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宁夏回族自治区,期中,答案,试题,历史,考试
    平罗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30道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周人总结夏、商、周三代政权更达,提出“天命靡常”,认为夏、商因“不敬厥德”而亡,强调“惟德是辅”;西周统治者从夏、商得失天命的事实中,认识到天命转移关键在“人事”兴废、“有德与无德”。这表明周人( ) A.完全否定了天命对统治的影响 B.试图约束统治阶级的自身行为 C.通过血缘亲疏构建政治秩序 D.着手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系 2.随着郡县制和官僚制的推行,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日益紧密。“夫吏专制决事于千里之外,十二月而计书以定事”,“计书”就是公文;云梦睡虎地秦简《内史杂》也记载,官府形成了“必以书”的文书行政传统,而不允许地方“口请”、“羁请”(口头请示或托人代为请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化 B.适应了国家形态变化的要求 C.严刑峻法不利于大一统局面 D.未能摆脱宗法血缘治理范围 3.汉初,“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后又置孝悌、力田与三老配合,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有些建议还被皇帝采纳。据此可知,三老的设立旨在( ) A.减轻中央政府的基层治理成本 B.形成与县级长官的相互牵制 C.弥补法度不能深入乡里的不足 D.推行教化与加强基层的治理 4.西汉时期,朝廷常通过“采风”收集民谣,将其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吏的依据。如颍川百姓创作歌谣颂扬太守黄霸“治颍川,教化大行,百姓亲附,户口岁增”,汉宣帝听闻后对他赏黄金百斤,并在之后将其破格提拔为御史大夫。据此可知,当时( ) A.选官方式客观公正 B.吏治政风清明廉洁 C.朝廷关注民意舆情 D.地方治理模式多元 5.西晋短时期曾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政府此举( ) A.有利于江南开发 B.旨在维护门阀士族统治 C.激化了阶级矛盾 D.是维护统治的长远政策 6.隋文帝即位后,新铸五铢钱,各市置样钱,不合样的钱不许入市。585年,新五铢钱通行全国,百姓称便。隋炀帝时,私铸钱盛行,一千钱只重二斤,后来只重一斤,甚至翦铁片、裁皮革、糊纸钱都混入铜钱中使用,导致钱贱物贵。由此可见( ) A.隋末地方豪强威胁中央集权 B.货币政策影响社会稳定 C.隋炀帝时经济建设毫无建树 D.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 7.赦宥制度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汉代以“帝冠”“定都”“祥瑞”等作为赦免的理由和条件,赦免施行频繁。唐代的赦宥包括大赦、曲赦等具体形式,但统治者大多持“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清代推行“重典治乱世”的思想,认为赦免是“法外之仁”,只有遇到“庆覃大典,或逢水旱偏灾”,才实行赦免。赦宥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儒家思想逐渐式微 B.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 C.法律观念日臻理性 D.统治者借此彰显权威 8.唐朝长庆年间,翰林院的翰林承旨王起“一岁草诏四百七十道”,相当于日均1.3道核心政令,远超中书省产出。敦煌文书《唐职员令》残卷载有“凡敕书经枢密使贴黄,方付中书施行”,证实唐朝后期枢密使通过“贴黄”权否决外朝政令。由此推知,当时( ) A.宰相的任用范围扩大 B.行政中枢制度发生异变 C.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 D.中央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9.宋神宗时,王安石用“均输法”管制长途贩运和批发行业,由政府垄断主要生产资源的产销,国营专卖;用“市易法”控制城乡零售行业,“尽收天下之货”由“市易”贩卖,类似于用官办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