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 【总特征】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由对峙到联合抗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局部抗战(1931-1937)国共内战,经济大危机,日本侵华。 全面抗战(1937-1945)国共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战。 1.政治:国民政府坚持以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为特征的独裁统治,蒋介石集团抗战意志在相持阶段发生动摇,并屡次制造反共高潮。中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战,在根据地实行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原则。日本在沦陷区实行“以华治华”策略,扶植建立汪精卫伪政权,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2.经济: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战时体制),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教育、工业大量西迁。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日本对沦陷区经济实行“以战养战”的方针,在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劳动力等方面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3.思想: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被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日本在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 4.文化生活上:总体发展迟缓。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使得战乱时代的文化生活仍有所发展 5.外交:中国与美苏英等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抗战得到国际援助,中国因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显著提高;1943年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约,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即领事裁判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 【基础知识梳理】 日本侵华 日本侵华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首相田中义一召开制定侵华总方针的东方会议。 2、直接原因: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为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3、有利时机:①国共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②欧美列强忙于解决经济危机,无暇顾及日本侵华;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二)日本侵华的进程: 1、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不久日军占据整个东北。 2、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在上海挑起战争 3、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4、1933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进犯 5、1935年华北事变:日本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总称“华北事变”。影响:促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6、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三)各方对待日本侵略的态度 1、中国共产党:(1)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国民政府:对内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对外实行不抵抗政策,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3、国际联盟:绥靖政策,国际共管。 (四)、日军的侵华暴行 1.政治上“以华制华”: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1940年3月,扶植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2.经济上“以战养战”:在占领区进行野蛮经济掠夺,推行“适地适产主义”,意在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其总方针是把沦陷区经济变为它的附庸经济。 3.“三光”政策: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在占领区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4.重庆大轰炸: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5.实行细菌战: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组建细菌部队,1938年细菌部队成为731部队。 6.推行“慰安妇”制度:强征随军性奴隶。 7.推行奴化教育:企图以此消磨、摧残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