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探索时期1956-1976) 【阶段特征】 政治:“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左”倾错误的发展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践踏,个人崇拜严重。 经济:“八大”确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和主要任务;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60年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外交: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高潮,中苏关系恶化;20世纪70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迎来与西方大国建交高潮;1971年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思想文化: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文艺),百家争鸣(学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基础知识】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1956 年) ①背景:A.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B.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从思想上、理论上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准备。 ②内容:A.主要矛盾: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④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①提出: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②影响: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扩大化了。 2、探索中的失误———左”倾错误 (1)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2)1958年,提出“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内容 总路线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大跃进”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 强调“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评价: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②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③加上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和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至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内容: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②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 ③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激发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2)作用: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3)教训:遵循经济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尊重国情,实事求是。 4、文化:“双百方针” ①提出:1956 年 5 月,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②影响:“双百方针”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二、“文化大革命”(1966 年—1976 年) 1、背景: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了解即可) 发动 1966年春夏,中央文革小组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夺权 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政变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