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民国史 ———从辛亥革命到南京国民政府 1.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1912年初,孙中山领导建立。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建国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与政治时期,有时也被称北京政府。北洋派于这段时间里在中华民国政府的权力格局中占优势地位,因而得名。北洋派领袖袁世凯及其后继者先后担任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直到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被国民政府替代为止。 3.广州国民政府:(1925-1927)1925年成立,它的职责是履行孙中山遗嘱,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消灭帝国主义势力;对内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消灭军阀势力。国民革命军通过第二次东征、南征,先后消灭陈炯明、邓本殷为首地方割据军阀势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北伐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以武汉为首都并开始执行职权,被称为武汉国民政府(1927.9宁汉合流)。 4.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1949年4月23日),是中华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由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1949年渡江战役后结束在大陆的统治。 1、必然性: (1)政治: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为革命准备条件。 (2)组织基础: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 (3)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4)军事基础: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5)经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偶然性: ①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②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守备空虚,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辛亥革命的背景 民国政治一、辛亥革命 过程: 1911年武昌首义发生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接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并命北洋军队攻占汉口,威逼南京并提出议和帝国主义也派军舰开赴武汉,试图干涉革命,制造“非袁不可收拾”的舆论。 ———谈判协议: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革命党人就让出政权。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2)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保路运动:是清末四川人民维护路权的斗争运动。 甲午战争之后,国人民智渐开,逐渐明白铁路有很多的好处,而清廷则看到了铁路在国防上的战略意义。随后,在政策的引导下,国内便掀起了建设铁路的高潮。 四川人民自办铁路,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要将路权收归,四川人民奋起反抗。清廷派湖北新军前去镇压,造成武昌空虚,为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 南北议和: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在武昌打响第一枪,在之后的时间里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呈土崩瓦解的状态,截止11月末清政府所控区域只有东三省、直隶、河南,清朝政权已是名存实亡,清政府无奈派袁世凯同南方革命党人和谈。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为诱胁革命军向袁世凯妥协,向湖北军政府多次试探,11月26日由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出面“调停”,向湖北军政府提出议和条件。湖北都督黎元洪等以军事失利,竭力主张妥协。 会议至12月底,共进行五次(18日、20日、29日、30日、31日),除讨论了军队停战的具体措施外,主要争论的是实行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其实,君主共和之争,还只是表面现象,关键在于由谁来掌握政权。在内外胁迫下,革命势力作出让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革命势力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终于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五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