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8373

Unit5 Going on an exchange trip Reading课时1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沪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表格式)

日期:2025-11-13 科目:英语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4395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Unit5,学年,格式,上册,八年级,英语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Unit 5 Reading I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 学段 初中 版本章节 沪教牛津 语篇分析: 主题和内容 (What) 主题 :英国学生在北京的交换访问经历。 内容 :文章讲述了来自伦敦伍德帕克学校的一群英国学生到北京阳光初中进行交换访问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寄宿家庭生活,如感受到寄宿家庭的友好,学会使用筷子、说一点中文,爱上中国食物;学习方面,工作日和中国学生一起学习;周末和寄宿家庭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像长城、颐和园和国家博物馆等;还涉及到对中国文化的体验,如学习太极、中国绘画等;最后提到他们结交了很多新朋友,并且计划回国后保持联系,下个月对方会来英国进行交换的第二部分。 意义和价值 (Why) 文化交流意义 :通过英国学生的视角,展示了中英两国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英国学生能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美食和生活方式,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增进国际间的友谊和理解。 教育意义 :这种交换访问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不仅在学术上与中国学生共同学习,还能在生活和文化体验中拓宽视野,培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旅游推广意义 :文中对北京著名景点如长城、颐和园和国家博物馆等的描述,也能让读者对这些景点有更直观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起到旅游推广的作用。 方式和方法 (How) 文本结构 :文本以学生的亲身经历和话语展开,采用了人物引述的方式,通过引用英国学生莎拉、丽莎、埃里克等人的话,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在北京交换访问期间的各种感受和体验,使读者更有代入感。 内容呈现 :按照时间和活动内容顺序,依次介绍了工作日在学校的学习、周末的旅游活动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体验等,条理较为清晰,让读者能全面了解交换访问的过程。 阅读策略提示 :文档中还给出了阅读策略“Understanding quotes”,引导读者关注文中的引用话语,思考作者意图,培养读者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和理解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 学情分析: 基于KWL理论,将学情分析分为以下三部分: K (已知) 学生对“国际交换访问”有基础认知(如住寄宿家庭、参观景点),但对具体细节(如文化互动、日常挑战)经验有限。熟悉上海/北京的基础信息(如上海外滩、北京长城),部分学生有直接体验(如品尝当地美食、游览地标)。掌握基本阅读技巧(略读抓主旨、寻读找细节、简单推理)。 W (想知) 交换生在异国的真实体验细节(如语言障碍如何解决?寄宿家庭如何帮助适应?)。 北京/上海景点背后的文化意义(如长城为何是“人类伟大成就”?中国画与英国画法的差异?)。如何系统介绍景点(从哪些维度描述?)并让推荐更生动(用什么语言技巧?)。 L (将学) 理解交换访问是深度文化体验的过程(从日常生活细节感知异国文化)。学会从多维度介绍景点(历史、特色、体验),并用生动语言(比喻、对比)增强推荐吸引力。提升跨文化观察与表达能力(关注细节价值,用共情视角介绍文化)。 学习目标: 语言能力 掌握基础旅游/交流词汇(如host family, chopsticks)和简单句型(如“I can...”),能理解交换生活动核心内容;需学习精准使用主题词汇(如the Great Wall, Xuan paper)和功能句型(如“What makes it special is...”)描述经历,通过引用原话(如“I love Chinese food”)增强描述感染力;最终掌握高频词汇(如culture, experience)和功能性表达(如“It’s quite different from...”),提升讨论文化细节的流利度。 文化品格 对北京地标(如长城、颐和园)有模糊认知,理解其文化内涵(如长城精神、园林美学)和寄宿家庭饮食互动较浅;通过交换生体验(如感叹长城“人类伟大成就”、学习太极/中国画)探究文化独特性,理解互动如何促进认同;最终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