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9821

【新教材核心素养】16.4 人体的运动 第1课时教学课件(共25张PPT)+教学设计(含反思)-新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12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84次 大小:1141395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八年级,生物,新苏科,反思,教学设计,PPT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第 16 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 4 节 人体的运动(第 1 课时)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 4 节 人体的运动(第 1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教材第 16 章第 4 节,是 “人体生理活动” 单元中 “运动系统” 的核心开篇内容。教材以生活中的运动场景和真实案例(如骨折)为切入点,结合示意图观察、实验操作(观察长骨结构)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认识骨骼组成、骨的结构及骨连接形式,尤其聚焦关节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本节不仅是理解人体运动原理的基础,还承接了此前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生物学核心观点,同时为后续学习骨骼肌协作、运动的调节奠定知识框架。教材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如正确坐姿、骨折休养饮食),能帮助学生建立 “关注骨骼健康” 的意识,实现知识学习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人体骨骼的组成(头骨、躯干骨、四肢骨)及成年人骨骼数量(206 块),能准确指认常见骨的名称(如肱骨、尺骨、股骨)。 描述长骨的结构(骨膜、骨质、骨髓)及各部分功能,理解骨的生长与再生原理。 明确骨连接的三种形式(不活动、半活动、活动连接),能详细说明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及与牢固性、灵活性的关系。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长骨结构与支持、保护功能的关系,以及关节结构与运动需求的适配性,深化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骨密质与骨松质的分布、特点,归纳骨的结构对功能的支撑作用;通过分析骨折愈合案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 “观察长骨结构” 实验,掌握 “由外向内” 的观察方法,提升动手操作、现象记录与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关节结构示意图,提高图文转化能力。 社会责任:认识骨骼对人体的支撑与保护作用,理解正确坐姿、合理运动对骨骼健康的意义,形成 “关注自身及他人骨骼健康” 的意识,能为骨折人群提供简单的饮食建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体骨骼的组成及长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 理解骨髓的类型(红骨髓、黄骨髓)及功能变化(造血功能的有无与转化)。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自由泳运动场景,以及 “小明尺骨弯曲、爷爷腓骨骨折” 的案例图片。 提问引导:“运动时哪些器官在参与?小明和爷爷的受伤部位都与什么结构有关?为什么下肢骨受伤(如腓骨骨折)比上肢骨受伤(如尺骨弯曲)恢复难度可能更大?”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从骨骼入手,探究人体运动的‘支架’——— 认识骨骼、骨的结构及骨连接。”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初步关联 “骨骼、骨” 与运动、受伤的关系。 小组简短讨论,分享观点(如 “运动需要骨头支撑”“下肢骨可能更粗,受伤后修复更复杂”)。 新知探究 活动1:认识人体骨骼的组成 分发 “人体骨骼组成示意图”,明确学习任务:阅读教材 P115-116 内容,3 分钟内完成 “骨骼分类”“指认骨名称”“归纳骨骼功能” 三个问题。 组织 “对照身体指认骨名称” 活动:请小组代表上台,在自身或同伴身体上指认肱骨、尺骨、股骨、胸骨等,教师纠正易错点(如 “桡骨与尺骨的位置”“髌骨即膝盖骨”)。 总结骨骼功能:结合案例(头骨保护大脑、肋骨保护心脏),归纳 “支撑身体、保护内脏” 的核心功能。 自主阅读教材,对照示意图标注头骨、躯干骨、四肢骨的范围,记录常见骨名称。 小组内互相指认骨名称,强化记忆;代表上台展示,暴露认知误区(如混淆 “腓骨与胫骨”)。 结合生活案例(如 “摔倒时用手臂支撑,减少躯干受伤”),理解骨骼的保护功能。 活动2:观察长骨的结构 实验准备:分发新鲜猪(或羊)长骨、锯子、解剖刀、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