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52209

【上好课】第二单元 人物传记+非连+诗歌+课外文言文+名著+写作(课外阅读六阶集训卷)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统编版·新教材)

日期:2025-11-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1次 大小:3870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集训,新教材,统编,学期,语文,八年级
    第二单元 人物传记+非连+诗歌+课外文言文+名著+写作 进阶01 人物传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站到底”院士———杨士莪(é)① ①无论是在科研前线还是三尺讲台,无论是青春岁月还是耄耋之年,杨士莪都以坚定挺拔的“站”姿,坚守内心最笃定的热爱与选择,被学生们亲切称为“一站到底”院士。 ②杨士莪的科研道路,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选择研究方向的标准只有一个———让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祖国底气十足地“站起来”。 ③这种强烈的爱国心源自他的童年经历。杨士莪生于1931年,彼时的中国遍地战火,他和家人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地辗转河南、天津、北京、重庆等地,一颗强国梦的种子在他心灵深处生根发芽。1947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之际,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报名参军。1952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筹建,他又奉调北上。1957年,他被派往苏联,改行学习国家亟需的水声学科。几年间,从普通物理到天文测量,再到海道测量;杨士莪几易专业,都是为了祖国需要。 ④在苏联学习期间,杨士莪发现有两个关键技术实验室对外国人大门紧闭。 ⑤“真正尖端的东西,你想从国外学,从国外买,是做不到的。”杨士莪立下志向:为国攻关,自己干!于是,回国后,杨士莪便在哈军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如今,哈尔滨工程大学已成为国家水声事业发展的人才库、专家库和水声技术基础研究中心。 ⑥杨士莪对我国水声事业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为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定位系统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主持设计建造我国首个针对声学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难题;他带领团队筹划、奔波十年整,终于推动科考成功进行,迈出了中国水声界从浅海走向深海的第一步……退休后,杨士莪依然脚步不停。90岁高龄的他还参与了两次科学考察。 ⑦各种荣誉和头衔纷至沓来。杨士莪却常常缺席颁奖活动———与其站上领奖台,不如让我站上讲台,好好地给学生们上课,给他们解惑。” ⑧“我很幸运,年轻时遇到许多好老师。我深知良师对于人的重要性,所以更要教好青年们。”耄耋之年,杨士莪仍承担着诸多教学工作,每一堂课,他都精心准备,并且坚持站着为大家授课。学生们看着心疼,为他搬来椅子,但每次他都笑着挪开:“从我开始做老师起,就习惯站着讲。这样多好!我讲得自在,大家看得真切。” ⑨“上先生的课须臾不敢偷懒。”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朴胜春说。他读研究生时一直跟着杨士莪学习,先生讲课时的认真严谨,对他影响至深。“研一时,先生开设了‘水声传播原理’课程,这个研究方向的学生只有我一人,但是每堂课先生都工工整整地板书,写满整块黑板,几十个学时的课程从头到尾下来,从未偷工减料。” ⑩“先生不仅上课认真,做科研试验更是一丝不苟。”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李秀坤第一次跟随杨士莪去做外场实验,便刷新了自己的认知,“原想着作为项目负责人,先生应该坐镇指挥就可以了,没承想,从试验设备装配情况到现场基阵布阵位置,再到海洋水文条件监测,先生都亲临一线,详细过问、现场解决。” “科研上玩不了花招,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只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干成的事才是实实在在的。”在杨士莪的严格要求下,团队每次试验前都做足功课,海试时几乎从未因准备工作不足出现过问题。 “先生不仅教我们做学问,让我们在研究上‘站得住’;还教我们做人,让我们一生‘站得直’。”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海刚第一次拜见先生就“惨遭批评”,“第一次去先生家,没听师兄的劝,出于礼貌,拎了一袋苹果。原本笑眯眯的先生顿时脸一板:‘我早就定了规矩,不许学生送礼。就算是出于好心,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