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52408

【教学评一体化】人教版三上 数学编码1《认识数字编码》(教案)

日期:2025-11-28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18560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编码,教案,认识数字编码,数学,教学,三上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认识数字编码》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综合实践 课题 《认识数字编码》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对第二学段(3-4年级)的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案例,了解数字编码的意义与应用,能分析常见数字编码(如身份证、邮政编码)的结构及承载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与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在生活信息管理中的价值。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是对“数的应用”的拓展延伸。以生活中多样的数字编码(身份证、银行卡、条形码、电话号码等)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数字编码是按标准给事物编制的‘身份号码’”;通过解析身份证(地址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唯一标识、传递信息”的作用;借助“说一说”“想一想”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字信息的解读与概括能力,为后续学习数据分类、编码思想奠定基础。教材在编排上遵循“生活现象引入→典型编码解析→特征总结与应用”的路径:先以“身份证、银行卡等生活中的数字编码”引发兴趣,感知编码的普遍性;再聚焦身份证、邮政编码等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其结构与信息表达;最后通过“双胞胎身份证是否相同”“编码共同特点”等问题,总结编码的核心特征(唯一性、规范性等),体现从“生活感知”到“深度解析”再到“规律总结”的认知闭环。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见过身份证、邮政编码、银行卡号等数字编码,但对其编制规则、信息承载的逻辑缺乏系统认知,仅停留在“见过”的感性层面。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充满好奇,能通过案例(如身份证各段数字)的拆分与解读,理解编码的结构意义;但抽象概括“数字编码的共同特点”(如唯一性、规范性、信息集成性)需要教师引导,且自主调查编码信息的实践与表达能力需进一步培养。 核心素养目标 1.能从身份证、邮政编码等编码中提取有效信息(如地址、出生日期、性别、邮寄区域),理解“数字作为信息载体”的作用,发展对数据信息的感知与解读能力。2.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身份识别、邮件投递、物品管理等)中的广泛应用,能主动观察并解读生活中的数字编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通过分析身份证第17位数字(奇偶性判断性别)、邮政编码的分区逻辑等,培养基于数字特征的逻辑推理能力。4.能自主调查一种生活中的数字编码(如图书 ISBN 号、公交卡编码),描述其编制规则与表示的信息,提升实践探究与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数字编码的意义,解析身份证、邮政编码等典型数字编码的结构,理解其承载的信息。 教学难点 理解数字编码的编制规则,概括数字编码“唯一性、规范性、信息集成性”等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在银行办理业务时需要出示居民身份证。课件依次展示:师:看,身份证上长长的数字可不是普通的数,它们就像事物的“专属身份证”,能透露很多关键信息!所以说公民身份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其实在生活里,数字编码无处不在。大家先回忆或观察一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字身份证”?给学生1分钟思考时间,随后组织交流。师:谁来说说?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有数字编码,身份证号、邮政编码、银行卡号,还有手机的识别码、商品的条形码等,都是数字编码。课件出示:师:它们是人们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一定标准给事物编制的 “身份号码”,能简洁又准确地传递信息。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数字编码”的奇妙世界,去探索这些数字背后藏着的信息,揭开它们的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