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55473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11-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33547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7课,挽救,民族,危亡,斗争,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标要求 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义和团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 贰 《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义 和 团 运 动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东南互保 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5 1897 1898 1900 1901 壹 .戊戌维新运动 贰 .义和团运动 叁 .八国联军侵华 肆 .民族危机的加深 时空定位 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维新思想很快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一)背景   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既为其中之一物,谓能取运会而转移之,无是理也。彼圣人者,特知运会之所由趋,而逆睹其流极。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而奉天时;唯逆睹其流极,故先天而天不违。于是裁成辅相,而置天下于至安。后之人从而观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转移运会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无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 问题1:结合材料与所学,谈谈戊戌变法的背景。 ①社会形势: ②经济和阶级基础: ③思想基础: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一、戊戌维新运动 问题2:说明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 ①东汉以来的儒学古文经都是被伪造 ②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改革家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富强救国 代表作 作用 宣传途径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 梁启超 郑观应 《变法通议》 《盛世危言》 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较早具有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实业家和教育家。《盛世危言》一书,贯穿“富强救国”主题,主张“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一、戊戌维新运动 康有为 梁启超 问题3:思考康有为宣传变法为何要托古改制?有何影响? 托古改制,以孔子名义宣传变法。(特点) 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目的是减少变法的阻力。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守旧势力的强大。(原因) 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影响) *法律,是天下用来衡量是非的工具, 而革新,则是天下不变的公理。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1896年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过程 1.序幕: 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未送达御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