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61581

第17课《猫》课件

日期:2025-11-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243470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7课,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你曾与什么动物有过怎样的相处经历?是温暖陪伴,还是遗憾误解? 猫 郑振铎(1898—1958),原名郑坚,字振铎,福建长乐人,生于浙江温州,是中国现代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作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与文化活动家。他早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熏陶,1920年与陈独秀、胡适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后参与创办《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始终以文字推动思想启蒙与文化革新。 他的人生兼具家国情怀与文人底色:大革命失败后曾流亡国外,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归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事业建设鞠躬尽瘁,1958年因飞机失事殉职,用一生践行了对国家与文化的忠诚。 在文学创作上,他的散文以质朴平实的语言承载深沉情感,擅长以小见大,从日常琐事中挖掘人性与生命的真谛。《猫》是其散文代表作,既体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也暗藏着他对生命、责任与自我的深刻反思,与老舍《猫》的趣味灵动、夏目漱石《我是猫》的讽刺批判形成鲜明对比,独树一帜地展现了“以猫观人”的文学视角。 作者简介 《猫》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旧思想激荡、社会变革剧烈的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人道主义”“个性解放”思想深入人心,郑振铎作为运动的参与者,始终秉持“尊重生命、关怀弱小”的理念。 这一时期,他不仅致力于文化革新,更在生活中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猫》并非虚构之作,而是源于他的真实生活经历———三次养猫的不同遭遇,尤其是第三只猫被误解、蒙冤而死的悲剧,让他深刻体会到“强势者对弱势生命的偏见与伤害”。他将这份愧疚与反思诉诸笔端,既记录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细腻情感,也暗合了当时社会对“平等、尊重”的精神追求。 此外,郑振铎一生热爱生灵、珍视万物,他的创作常以平凡生命为载体,传递对人性的审视与对和谐共生的向往。《猫》中“不可妄下断语”的告诫,既是对自身过错的忏悔,也折射出他对当时社会中“主观臆断、漠视弱小”现象的隐忧,让文章超越了单纯的“养猫记事”,成为兼具个人情感与时代意义的经典散文。 写作背景 生字词积累 污涩 wū sè 怂恿 sǒng yǒng 怅然 chàng rán 蜷伏 quán fú 惩戒 chéng jiè 妄下断语 wàng xià duàn yǔ 红绫 hóng líng 忧郁 yōu yù 懒惰 lǎn duò 辩护 biàn hù 生字词积累 污涩 : 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 :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多含贬义)。 怅然 : 失意、懊恼的样子。 蜷伏 : 弯着身体卧倒。 惩戒 : 通过处罚来警戒。 妄下断语 :不经考虑,随便下结论。 红绫 : 红色的丝织品。 忧郁 : 忧伤愁闷。 懒惰 : 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辩护 : 为受到指责的人或事物辩解。 段落划分与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第1-2段): 总起,交代“我”家最初不养猫,后来开始养猫的缘由,为下文三次养猫经历铺垫。 第二部分(第3-14段): 讲述前两只猫的故事———第一只猫活泼有趣却病死,第二只猫更活泼会捉鼠却丢失,展现“我”对猫的喜爱与失去后的怅然。 第三部分(第15-34段): 详细叙述第三只猫的来历、特点,以及被“我”误解惩戒、最终蒙冤死去的全过程,是情感与主题的转折点。 第四部分(第35段): 抒发“我”因第三只猫之死产生的愧疚与悔恨,得出“从此,我家永不养猫”的结论。 梳理情节脉络 养猫次数 猫的来历 猫的特点 结局 “我”的情感态度 第一次 从隔壁要来 花白、活泼、有趣 病死 喜爱、痛惜 第二次 从舅舅家要来 黄色、更活泼、会捉鼠 丢失 宠爱、怅然、愤恨 第三次 门口捡来 花白、瘦弱、不活泼、不会捉鼠 蒙冤死去 漠视、惩戒、愧疚、悔恨 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