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61920

【AI赋能+四学四步】3.6《运动和能量》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21479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AI,赋能,四学,四步,运动和能量,教学设计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3.6《运动和能量》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材内容围绕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核心概念展开,通过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环节,构建了完整的探究式学习体系。 聚焦环节以足球射门现象引发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明确 “运动物体能量” 的研究主题。探索环节设计两个递进实验:一是通过手掌感受不同坡度小球的冲击力,直观感知能量差异;二是测量小球撞击木块的滑行距离,用量化数据论证能量大小与运动状态的关系,且实验强调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研讨环节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实验证据和生活经验,归纳运动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发展逻辑思维与证据意识。拓展环节呈现多样生活现象,将科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认识到运动能量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整体来看,教材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从直观感受、量化实验到生活应用,层层深入,既落实了运动与能量的科学观念,又培养了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教材范例。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充满好奇,具备初步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但抽象思维尚在发展中。他们能理解 “运动的物体有能量” 这类直观概念,却难以深入分析能量大小的影响因素。在实验操作上,能完成简单步骤,但对 “控制变量法” 的严谨性把握不足,需教师细致引导。同时,学生已积累部分生活经验,可作为探究起点,但缺乏系统的科学思维来归纳现象背后的规律。教学中需结合其具象思维特点,通过直观实验、生活实例,逐步培养其科学探究和逻辑推理能力。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科学思维:分析比较和归纳能量大小与运动状态关系。 探究实践:运用控制变量法完成小球撞击木块实验设计、操作、测量与记录。 态度责任:意识到运动物体能量的广泛应用与影响。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以及能量大小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并分析实验,归纳运动物体能量大小的影响因素。 5.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采用 “AI 赋能 + 四学四步” 融合法,结合三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以直观探究为主。通过 AI 课件动态演示斜面小球运动过程,突破实验可视化难点;运用 “体验式 + 验证式” 双实验法,先让学生手感冲击力,再通过木块滑行距离量化分析,强化认知。穿插小组合作研讨,借助生活实例联想,将抽象能量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经验,同步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设计 遵循 “聚焦 — 探索 — 研讨 — 拓展” 四步逻辑,层层递进落实目标。聚焦环节以足球射门情境设问,激活兴趣;探索环节设计梯度实验,降低分析难度;研讨环节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基于证据归纳结论;拓展环节链接生活现象,实现知识迁移。 6.学习活动设计 (一)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足球射门精彩瞬间 学生观看后,趁热打铁,提问:进门的足球为什么能把球网顶起来?它具有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运动的物体有能量。 展示本课探究主题: ①运动的物体是否都具有能量 ②能量大小与运动状态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二)感受小球的冲击力 1. 准备实验材料:可调节坡度的斜面、小球 2. 讲解实验步骤并指导实验操作 ①调节斜面坡度为小、中、大,从不同坡度的斜面顶端释放小球。 ②在斜面末端用手掌挡住小球,感受小球撞击手掌时的力度。 ③每种坡度重复实验 2 - 3 次,确保实验准确性。 ④在实验记录单上分别记录不同坡度下,手掌感受到的冲击力大小。 3. 交流实验结果 坡度小,冲击力小;坡度大,冲击力大。说明坡度不同,小球运动的能量不同。 (三)小球撞击木块实验 出示示意图 设置悬念:从斜面顶端释放小球,小球滚下后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