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罗中学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阅读(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所谓封建,即封邦建国,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得到领地的皇亲国戚变成了诸侯王,拥有领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一般来说,中国的封建制度始于西周。《左传》中记载,当年周公因管叔、蔡叔联合殷商后裔武庚一起叛周,认为分封势在必行,便将周王室的亲属功臣等分封在各地为诸侯,以这种藩属的关系替周朝守护四方,作为周朝的屏障。夏、商、周都是以部落作为朝代名,那么次一等政权组织诸侯国就以领地名作为国名,如晋、秦、齐、楚、赵、魏、韩等,诸侯国的封王们也就顺其自然,以国名为名,如齐侯、晋侯、秦伯、楚王、宋公等等。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地方政权都是由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僚来管理,再也不需要建立什么诸侯国,自然也就不存在封王的命名问题。但是,秦始皇操之过急,跳过了制度变迁进程中的“试验”环节,忽略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需要一定的缓冲周期,未把握好新旧制度转型或过渡的基本规律,这是导致整个帝国轰然倒塌的原因之一。 在秦朝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汉帝国,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没有一味地在全国强制推行郡县制,而是采取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封王们的命名还是按照周朝的传统,以封地来命名,例如异姓王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等,同姓王有齐王刘肥、代王刘恒等。 西汉初期,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确实符合一个新生政权融合多股势力以图安邦定国的需要。但是,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贵族们迟早会为了争夺最高权力向君王发出挑战。果然,汉朝的王国势力膨胀发展,造成了文景时期尾大不掉的局面,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 历代帝王接受汉初的教训,想方设法限制诸侯王的特权和封疆,以避免国家的分裂和政局的混乱。例如唐朝时期,封王只有封爵,但是却没有实际封地,自然也就没有封地的实际权限,只能拿到一定的食邑税收。唐高宗李治在当皇帝前封号是晋王,但他从没有在山西待过。由于封王们没有实际领地,有的爵位命名干脆就撇开地理概念,取一些吉祥如意的名字,像唐宣宗,他在继位前就是光王。宋朝基本沿袭唐朝的制度,封王的名号也有吉祥如意的词汇,像宋徽宗赵佶继位前的封号是端王,宋高宗赵构继位前的封号是康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觉得还是封邦建国这套东西好,把自己的儿子全部授爵封出去了。既然封王有实际领地,那么爵位名自然又取自地理概念了,比如燕王朱棣。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明代开始极力削藩,很多封王虽有封地,但没有实权,如规定藩王“不许擅役一军一民”(《明太宗实录》)。既然如此,就取个吉祥如意的名字吧,像明思宗崇祯在继位前就是信王。 总体来看,清朝建立前,已经有给封王取吉祥名字的习惯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封王都如此,还是有很多封王的名字取自地理概念,尤其是晋王,这个封号简直是个香饽饽,封王们都想被称为晋王,据记载,排除世袭王,历史上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晋王都成功称帝。 清朝封王的取名则完全不取自地理概念。一方面是因为满人自身的习俗,他们习惯在君主前面加上美称作为前缀,例如努尔哈赤曾自封为“淑勒贝勒”(后金爵位中地位最高的是贝勒),意思是“智慧的王”。清朝第二任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崇德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册封了最早一批亲王,这些亲王的爵名也都是吉祥如意的词汇,例如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等,意思就分别是“聪明、睿智的亲王”“勇敢、果决的亲王”“正直、稳重的亲王”。同时,满人封王爵名不取自地理概念也有现实的因素。他们那时还在关外,没有什么秦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