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三历史试题 2025.11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陶寺古城遗址早、中期大墓随葬品的组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期大墓中 常见的有斝、豆、灶、单耳罐等世俗陶器群,到了中期,各种珍贵的玉器、彩绘陶器、漆器、铜 器等组成了新的礼器群,这些礼器组合形成了按贵族的等级身份依次有序的一套使用制 度。据此可知,陶寺文化 A.贫富分化已经相当严重 B.初步呈现“以礼治国” C.形成了成熟的礼乐制度 D.随葬品制作工艺精湛 2.《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光武帝时“广求民瘼,观纳风谣”,风俗使或行政长官采撷“谣言” 时,往往会仰仗在地方上颇有威望的长老、父老阶层,“问以谣俗,民所疾苦”,“谣言”收集 整理后上报中央,皇帝以此作为地方官吏奖惩的依据,并对民间“谣言”进行回应。这反映 出东汉初年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 C.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升 D.国家治理重视社情民意 3.隋朝粮食储备体系渐趋完备,包括太仓、转运仓等中央储备,正仓、常平仓等地方储备,义仓 等民间储备。下表为隋朝粮食储备体系情况一览表。这一体系 转运仓 以全国性粮食流通为主,负责中转粮食和临时存储 正仓 国家设置于各个州县的仓库,粮食来自州仓和县仓收纳百姓所交的租税 粮食由地方政府在粮食丰收时高于市价购进,歉收时低于市价卖出,以平抑 常平仓 物价、赈灾备荒 义仓 设在村社,由百姓自愿捐纳,委托社司管理,具有自治色彩的民间储备 高三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A.维系了王朝的长治久安 B.健全了民间基层自治制度 C.提升政府资源调配能力 D.推动区域长途贸易的发展 4.王安石变法推行的青苗法借贷还纳有四种情况:借钱还钱、借粮还钱、借钱还粮、借粮还粮, 都以钱为取价的标准。规定借贷粮食按时价折钱借给,还贷时如还钱则按利率还本付息; 如还粮食,则按时价折成粮食还本付息。这一做法 A.体现了民间借贷行为的规范化 B.密切了生产者与市场的联系 C.直接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 D.强化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5.明代王阳明提出,良知并非只有圣人才能拥有的“特殊之物”,而是普通人也具备的,只要每 个人都用心去“诚意”,在日常事务中去“磨练”,就能够“人皆可为圣贤”。这一思想 A.蕴含着注重实践的修身理念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C.彰显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意识 D.完成了儒学体系的根本变革 6.1896年,盛宣怀在奏请创办南洋公学时提出:“拟设铁路、电报两科,选募生徒,延请中西教 习,分门讲授。”但在学堂实际运营中,却因“士绅疑学堂为洋教所设,民间误西学为奇技淫 巧”,导致招生困难:且因“经费仰赖官款,常遇拨款延缓,校舍修缮、仪器购置多受掣肘”。 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 A.晚清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足 B.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的艰难 C.中西文化冲突影响教育发展 D.传统观念对新式学堂的抵制 7.1913年梁启超表示:“中国今日既为共和国体,则将来政府之组织,不能不以政党为政治原 动力,故政党前途与国家前途,相依为命。…然今日我国政党,若惟以蹙灭他党为唯一能 事,狠鸷(凶狠)卑劣之手段,无所不至…似此之政党,其福国耶?其祸国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