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68433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共28张PPT)+教案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534801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28张,PPT
    课题:桂枝香·金陵怀古 【教学目标】 1、掌握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及《桂枝香》的写作背景; 2、明晰词的上下阕结构,结合词句理解“动静结合”“远近相映”“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3、理解词中“以史为鉴”的家国情怀,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上阕写景、下阕咏史抒———的结构,理解“借古讽今”的主题。 难点:“后庭遗曲”“门外楼头”的用典含义及讽喻作用,体会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忧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著名学家余世存: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 林语堂却说: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 当历史遇见诗歌,便成就了一类诗歌,名为“怀古诗”, 比如我们之前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今天我们再来赏读一首怀古诗。 二、新课讲授 1、知人论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 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他目睹时弊,曾给皇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升为参知政事,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前后两度为相。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金陵)。元佑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密,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其余三位是: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词作不多,《全宋词》仅存词二十九首,但能“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 2、创作背景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3、题目解读 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桂枝香慢”。此调为北宋新声,该词为创调之作。 金陵怀古,题目。 金陵:今南京,为“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古都。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为歌咏古迹的诗题)。 4、知识链接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因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1)诗词形式:标题中一般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 ”等 。 (2)结构内容:临古地、思故人、忆古事、抒情志 (3)手法:对比衬托、化用典故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借古讽今 以小见大、拟人或想象 (4)情感:借古伤己:对比失落、同病相怜、怀才不遇 借古伤今:昔盛今衰 借古讽今:揭露昏庸、奢侈淫逸或警示君王 缅怀先贤:表示敬仰 理性评史:启迪后人 5、初读词作 播放朗读视频,明确诗句节奏。 感情基调:沉郁悲壮 6、整体感知 上阕:金陵之景(登高望远,金陵晚秋,雄伟壮丽)———赏景 下阕:怀古之情(怀古抒情,借六朝旧事告诫世人)———品情 三、赏析词作 1、赏析上阕 (1)译文 我登上城楼放眼远望,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刚变得飒爽清凉。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如一条白色绸带,青翠的山峰像箭簇一样耸立。往来的帆船在夕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