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 题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方法 正面讲授、史料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 课时安排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梳理辽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时空观念:掌握辽夏金元的统治时间和政权存在顺序,引导学生梳理辽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发展的基本线索。史料实证: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依据。历史解释:从政治史的角度简述辽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情况,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家国情怀: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 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大定之治”,行省制度、元朝管理边疆的措施和元朝统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 辽夏金元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元朝管理边疆的特点和元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第一阶段:情境设问,精准导入(3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两张素材 ———辽代 “北面官印” 与 “南面官文书” 文物图片;②元朝 “行省疆域图”(标注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结合设问:“1.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为何用‘两套官制’分别管理汉人和本族民众?2. 元朝疆域远超前代,行省制度和边疆管理措施如何破解‘统治难题’?今天我们聚焦‘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与多民族国家发展’。”学生活动:观察素材,结合预习的史实初步回应,聚焦 “制度适应民族差异”“疆域管理” 两大核心问题,快速进入课堂主题。设计意图:用具象的文物与地图替代纯文字导入,贴合高一学生 “直观认知” 特点,直接关联本课核心逻辑 ———制度创新服务于统治与多民族融合”。第二阶段:探究启思,双阶递进(15 分钟)梯度一:基础自学,梳理框架(5 分钟)教师活动:发放 “基础梳理清单”(表格形式),明确任务:“请结合教材,5 分钟内完成下表,标注不懂的知识点(如‘猛安谋克制的具体内容’)。”| 政权 | 民族 | 建立时间 | 核心统治制度 | 灭亡于哪一政权 |--|--|--|--|--|| 辽 | 契丹 | 916-1125 年 | 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 | 金 || 西夏 | 党项 | 1038-1227 年 | 仿宋制 + 本民族官称 | 蒙古 || 金 | 女真 | 1115-1234 年 | 猛安谋克制 | 蒙古 || 元 | 蒙古 | 1271-1368 年 | 行省制、四等人制 | 明 |学生活动:独立阅读教材填写表格,快速唤醒基础史实,标注疑难问题(如 “四时捺钵的作用”)。设计意图:用表格聚焦 “政权 - 制度” 对应关系,避免高一学生自学时 “知识点零散”,为深层探究铺垫基础。梯度二:核心探究,突破难点(10 分钟)教师活动:分组:将学生分为 2 组,每组聚焦 1 个核心问题,提供对应史料;任务:“组内讨论 5 分钟,推选 1 名代表用 2 分钟分享结论,其他组可补充,重点分析‘制度与民族、疆域的适配性’。”问题与史料分配:组 1(辽夏金制度):提供《辽史 百官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金代猛安谋克 “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的史料,探究:“辽夏金的‘因俗而治’有什么共同特点?对民族交融有何作用?”组 2(元朝制度):提供元代行省 “犬牙交错” 区划材料(如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四等人制的民族交往史料,探究:“行省制为何能管理辽阔疆域?四等人制对元朝统治有‘积极’与‘消极’双重影响吗?”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提取史料关键信息(如组 1 发现 “兼顾本族传统与汉族制度”,组 2 指出 “行省削弱地方割据条件”),代表发言时结合具体史料支撑观点。设计意图:针对高一学生 “难理解制度深层逻辑” 的问题,用 “史料 + 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