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69523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诊断历史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日期:2025-11-1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4次 大小:11735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广东省,诊断,答案,图片,试题,历史
  • cover
2025一2026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素养期中诊断 七年级历史(第1课~第11课) 说明:全卷共6页,满分70分,建议用时6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以下都是北京人遗址考古发掘的数据,其中最能支持“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用火烧烤食物、 防寒、照明、驱兽”这一结论的是() A.6件相对完整的头盖骨化石 B.约10万件打制石器 C.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 D.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 2.读下列思维导图,适合填入图中“▲”处的主题词是() A.原始农业的兴起 种植农作物 饲养家畜 B.旧石器时代出现 C.铁制农具的推广 使用磨制石器 聚落发展 D.畜牧业取得发展 3.原始农业的发明,使人类开始利用土地资源来种植农作物,从而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来源。这表 明原始农业的发展() A.推动了手工业和家畜饲养的兴起 B.为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C.仍然依赖于自然并受到自然限制 D.有利于捕获猎物和制作打制石器 4.内圆外方的玉琮是古代的祭祀礼器。位于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与四川地区的三星堆文化,相隔1800多 公里,出现的时间相隔1000多年,但它们出土的玉琮却有相同的形制(见下图)。这体现出() 良渚文化玉琮(今江浙地区) 三星堆文化玉琮(今四川地区) A.生产工具得到显著改善 B.早期国家的雏形己形成 C.南北文化已经趋同一致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5.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中,发现宫殿宗庙遗址区有密集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王陵区则 有排列整齐的大型墓葬(包括带四条墓道的大型墓),而普通居民区多为小型房屋和简单墓葬。 这反映出商朝() A.等级分化明显 B.城市规模宏大 C.建筑水平高超 D.经济较为发达 七年级历史第1页(共6页) 6.《礼记·王制》记载:“(西周)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西周崇尚礼制,还针对礼器的使用规格做了规定,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 为五鼎四簋。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分明 C.西周卿大夫地位最低 D.西周礼制加强中央集权 7.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指出:“今以众地者,公作(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则迟,有 所匿其力也;分地(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则速,无所匿迟也。”促使这一时期由“公作”转向 “分地”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变法的推动 B.百家争鸣的号召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商品经济的发展 8.“孝公即位之后,用了商鞅,定了变法之令,把全国的人都驱到‘农战’一途,于是秦国的国势就 骤然强盛起来了。”材料说的是商鞅变法的() A.原因 B.过程 C.影响 D.精神 9.以下是某校历史社团整理的战国时期的资料,最适合用来分析当时() A.商品贸易的发展 经济上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B.政治制度的变革 阶级关系上 地主、农民、工商阶层、士人阶层活跃起来 C.百家争鸣的背景 思想文化上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D.教育文化的普及 10.夏商周时期,先民们通过观察日月星辰和自然变化来总结气候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引。下列 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朝已用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来指导水稻收割 B.商朝通过观察季节的变化(如春暖、夏热)安排播种 C.春秋时期先民依据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确定播种时间 D.夏商周时期先民仅靠占卜决定农事,不关注节气规律 11.右图是甲骨文“漆(泰)”字的构型,该字生动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切开漆树的树皮, 漆液流出来的景象。由此可知,甲骨文“漆(泰)”字体现的造字方法是()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12.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战国编钟,其铸造涉及复杂的模具设计、合金配比、火候 控制等技术。这65件钟的尺寸、重量按音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