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来自儿子的深情悼念 1.学会“寻-合-理”的方法来理清文章。 2.梳理母亲的主要事迹,品味语言,把 握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 的形象。 3.通过对比阅读,归纳纪念性散文的不 同写法。 4.体会朱德同志对母亲的深情、也体会 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自己的母亲。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循迹·知人 ———理清思路,初识母亲 任务一:探究文章思路,并总结分析方法 任务二:梳理典型事例,聚焦“勤劳”形象 走近作者 朱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被尊称为“朱老总”。 朱德 (1886年—1976年) 扫清阅读障碍 溺( ) 佃农( ) 劳碌( ) 私塾( ) 周济( ) 宽厚( ) 仁慈( ) 连夜( ) 慰勉( ) 不辍( ) 任劳任怨( ): 为富不仁: nì diàn lù shú jì hòu cí miǎn lián chuò rèn 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朱德选集》,朱德的母亲于1944年逝世,当时的朱德完全不知情,半个多月后才收到报丧信,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感人的回忆性文章。本文原以《母亲的回忆》为题,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上。1983年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出版了《朱德选集》,改题为《回忆我的母亲》。 任 务 一 探究文章思路———从“中心句”到“结构图” 1. 自主寻“点”:勾画各段中心句 2. 合作连“线”:合并段落,提炼部分 3. 共享成“图”:明晰全文思路 1. 自主寻“点”:勾画各段中心句 1.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时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时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2.我家是佃农。 3.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4.母亲是个好劳动。 5.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6.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7.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 8.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1. 自主寻“点”:勾画各段中心句 9.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 10.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 11.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 12.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 13.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14.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15.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16.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7。愿母亲再地下安息。 2. 合作连“线”:合并段落,提炼部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3) 第三部分(14—17) 第一层(2-7) 第二层(8-13) 提示:合并归类。仔细分析,哪些段落讲述的是同一方面、同一阶段或同一类型的内容?可以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大部分。 3. 共享成“图”:明晰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1)::痛悼逝世,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第2-13段):回忆事迹,歌颂品质。 第一层(第2-7段):写母亲在艰苦生活中表现出的勤 劳俭朴、宽厚仁慈。 第二层(第8-13段):写母亲对“我”的教导、支持 和影响。 第三部分(第14-17段):总结升华,报答深恩。 提炼方法(如何让分析文章结构) 1.寻找各段中心句 2.合并相关段落 3.理清文章思路 寻-合-理 任 务 二 梳理典型事例,聚焦“勤劳”形象 聚焦重点:文章是如何围绕“勤劳”这一核心品质来展开回忆的。请阅读第2-13段,完成下表。 时间段 典型事例 表现的品质 小时候/ 农耕时期 家境贫苦时 对待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