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设计思路 部编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是该教材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的第二课,教学内容为“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三目,主要讲述了在殖民扩张背景下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变化。自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后,欧洲国家开始向美洲进行殖民,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之后黑人奴隶不断增加,欧洲很多白人也因为各种原因来到美洲,使得美洲族群结构发生变化;大洋洲则是因英国殖民活动的增加而使得土著居民人数大量减少,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华工出国也是殖民活动所带来的表现之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对本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从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看,族群的改变对美洲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美洲白人、印第安人、黑人或从世界其他地方来的新美洲人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些外来者中,来自宗主国的移民对美洲产生了最主要的影响。欧洲文化逐渐成为美洲文化的主导,同时,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因素也得以保留并融入新的美洲文化;英国人在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侵略过程中,移植了英国的制度和文化,原住民文化的发展进程被打断。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大量非英国人口的移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的文化多元化趋势加强,白人文化日益多元,亚洲文化进入,原住民文化残存,英国文化占有明显的支配地位。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重心应该放在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的原因及其影响上。从教学资源角度看,围绕“拉美族群的变化”与“华工的历史”,有大量可供研讨的史料。从学情分析看,学生学习本课的疑点主要是在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区转移”放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怎样对这段史事形成准确理解等。 基于以上,笔者经过综合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立意:本课通过介绍并分析西方殖民者对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地的殖民侵略造成的人口转移情况,认识族群变化和人口结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冲突、交融与认同。由于迁移人口的身份和迁移方式的不同,迁移人口与本土居民的文化关系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认同模式。与此相对应,设计了由三个主问题构成的问题链:1.为什么欧洲文化是今天美洲和大洋洲的主流文化?2.美洲、大洋洲文化在近代是何如得以重构的?3.华人对于近代美洲、大洋洲文化重构起到了什么作用?依据教学主题及问题链,将教材整合成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美洲:发现与重构,主要内容是欧洲殖民扩张造成了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引发了严重的文化冲突;黑人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规模;美洲在各种文化冲突的过程中也在逐渐因混血等因素形成文化认同。第二部分:大洋洲:探险与移民,主要内容是大洋洲等地被西方探险“发现”的过程;英国对澳大利亚的殖民过程及影响。第三部分:华工:苦难与重生,华工出国的原因和规模;华工对美洲、大洋洲开发的贡献和影响。 为了配合以上问题链的解决,笔者设计了相应的学习任务———任务一:探究殖民扩张是怎样影响美洲族群变化的,以解决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任务二:探究英国殖民活动是如何改变大洋洲人口结构的,以解决大洋洲族群变化的原因。任务三:分析晚清华工出国的原因和影响,以解决华工出国的原因和影响。三个学习任务依据主问题链设计,既解决了主问题链的问题,同时逻辑上层层递进,使学生逐步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