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课程标准 (1)了解古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古代商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的开辟和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古代商道 外文化交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 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 南丝绸之路”的开辟,培养家国情怀。 三、重难点 1、重点:四条商路的开通。 2、难点:古代商路中西文化交流的表现,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四、导入: 单元主旨: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古往今来,生活在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人们通过不同方式,开辟了不同类型的商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海上丝绸之路及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其他区域的商路,同样展示出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近代增加了连接全球的远洋贸易路线,它与后来的空中贸易路线、铁路贸易路线、公路贸易路线一起构成了全球贸易网,使得全球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事商贸活动,带动了文化在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五、新课 (一)丝绸之路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1、概念: 狭义的丝路:一般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广义的丝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 2、起源: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②丝绸之路存在历史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连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3、开通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 (1)背景: ①匈奴问题威胁边疆安全;②汉朝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③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巩固 (2)目的: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军事目的) (3)过程: 时间 目的 结果/意义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了解到西域的风土人情,提供宝贵资料 公元前119年 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联系,发展和中亚各国友好关系;开辟丝绸之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3)影响: ①政治: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管理(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②经济:促进物种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 ③外交: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是丝绸之路发展史的标志性事件,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④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历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