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明园·世界贸易·文化交流”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拓展》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学理念】本课设计上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遵循启发引导、循序渐进、促进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学会质疑的能力,在课程中落地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 关注学生,有对象意识。在课程中以圆明园的辉煌、落难、新生为线索串联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材料入手,设置悬念。既激发学生兴趣,又顺利开展教学。 关注教学效益,在讲授时间和学习效果上实现利益最大化。在本课程中精选材料,力求做到材料少而精。本课中大量使用了地图材料。关注图中显在文字信息和潜在历史信息。 关注情感体验和历史的现实价值。梳理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发展过程,以古鉴今,得出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伴随着贸易的深入发展,文化交流成程度不断加强。在当下,中国“一带一路”,在世界贸易中比例大大加大,文化影响力增强。 【教材分析】《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是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旨在通过介绍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帮助学生理解商业贸易活动在古代和近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以及伴随商品流动进行的全球性文化交流。因此本课对学生全面了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这一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共分为两个子目,即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第一子目“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介绍了15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状况,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过程。 第二子目“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介绍了商品的流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学情分析】该课程面向的是高二学生。他们经过《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全球贸易网形成的过程,知晓茶叶、服饰、钟表等中外交流的史实,在过程中理解商品在贸易过程中起到的文化交流功能,了解文献史料、图片史料、影像史料各自的特点。 借助地图与图表等完成教学,提高学生时空观念。 以圆明园的变迁历史为线索,阐述近代以来伴随着贸易的变迁中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不同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落地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全球贸易网形成和文化交流的过程。 难点:全球贸易网形成的方式和认识商品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圆明园的图片。 【问】雨果曾说它用言语无法形容,恍若月宫。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哪里呀? 【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圆明园的历史 【讲解】:圆明园是清代帝王创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这里曾经汇集中西方文化之精华,也曾成为战争侵略的牺牲品,更始终作为文化交流的晴雨表,展示着不同时期异质文化相互交流的情况。今天让我们走近圆明园,走进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拓展。 一 辉煌·交流 过渡:展示圆明园西洋楼图片材料,问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圆明园中的哪处景点? 【讲解】西洋楼全部景观占地80亩,大约占圆明园总面积的1.5%,是中国首次仿建的一座欧式园林。乾隆十二年即1747年开始筹划,乾隆二十四年西洋楼景区基本建成。建筑形式是欧洲“巴洛特”风格, 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 【问】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在大大的圆明园里修建西洋楼?你觉得有哪些原因? 展示材料: “ 石级参差列珠树,玻璃为牖佳境布……一室澄观备远瀛,圣念包罗九有宏”。———乾隆《远瀛观歌》 问题链: 问题1为什么要修建?宣扬国威,让西洋人诚服。 问题2还需要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