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B B B C A C D D 11 12 13 14 15 A C C A A 非选择题 16.(1)特点(6 分): ① 形式方面:以家训、家书为主要传播形式,传承性强; ② 内容方面:涵盖为人处世、治家理财、学业修习等多个领域,内容广泛; ③ 思想核心:以儒家伦理道德(如孝悌、勤俭、谦让等)为核心; ④ 发展历程:自魏晋南北朝后历代延续,逐渐形成完备的家庭教育体系; ⑤ 社会作用:既维系家族内部传承,又对社会伦理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答出任意 3 点即可,每点 2 分,共 6分) (2)突破:融入民主思想、科学理念,从 “家族导向” 转向 “家国一体”(3 分); 传承:仍以 “救亡图存”“道德教化” 为核心,未脱离传统家训的精神内核(3 分)。 评析:既顺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需求,推动思想解放;又保留传统伦理,体现文化传承的连续性(3 分) (1)积极意义:民国初期议会制民主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首次尝试,确立了 “主权在民”“责任内阁” 等原则,具有开创性; 现实局限:最终被袁世凯独裁破坏,说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难以立足(2分)。 依据:国民党凭借国会多数党身份组阁的主张遭镇压(宋教仁案);袁世凯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民主制度沦为军阀争权夺利的招牌;普通民众未真正参与民主实践,“民主” 仅停留在政客层面(每点 2 分,任答 2 点得 4 分)。 (2)特点(4 分):参与主体更广泛,抗日根据地民主涵盖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实现 “无差别选举权”;民主权利落到实处,抗日根据地民主通过 “选民评议”“代表为民办事”,让民众切实参与政治。(每点 2分,共 4 分) 启示(4 分):民主探索须立足国情,勿盲目照搬;民主需保障广泛参与,兼具实效;民主核心是为民谋利,忌工具化(每点2分,共4分) 18.(1)差异: ① 适用范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仅适用于基督教国家,具有排他性;《联合国宪章》适用于所有会员国,强调主权平等(2 分)。 ② 争端解决方式:《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认可 “战争权” 为国家权利;《联合国宪章》禁止使用武力,主张和平解决(2 分)。 时代背景: ①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近代早期欧洲民族国家兴起,宗教(基督教)仍是重要身份认同,殖民扩张需 “合法性” 支撑(2 分); ② 《联合国宪章》: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崛起,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需构建全球性治理规则(2 分)。 论证: ① 理想进步:国际法从 “欧洲中心排他性” 走向 “全球平等适用性”(如适用范围扩大),从 “认可战争” 走向 “禁止武力”(如争端解决方式转变),从 “仅关注国家主权” 走向 “兼顾人类共同利益”(如应对气候变化),体现人类对国际秩序 “公平化、和平化” 的追求(3分); ② 现实局限:大国仍可通过 “否决权”“退出公约”“双重标准”(如人权干涉)主导国际法实践,发展中国家在规则制定中仍处于弱势,国际法的 “强制执行力” 依赖大国合作,存在 “规则平等但实践不平等” 的局限(3分)。综上,国际法的发展既反映时代进步,也受现实权力结构制约,是 “理想与现实” 的辩证统一。 19. 示例: 论题:中西方政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植根于各自国情,体现不同的制度本质与价值追求 现代史进程中,中西方基于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与发展需求,走出了截然不同的政治发展路径。 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制度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探索出符合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通过选举代表行使国家权力;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各民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