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之整体阅读 回顾高考.明确考情 年份 卷别 选文 体裁 题型 题10 题11 题12 题13 题14 2025 新课标Ⅰ卷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列女传》卷三 《韩诗外传》 《考信录》 历史散文 人物传记 杂说史论 文言断句主观题 词语理解客观题 概括分析客观题 翻译句子主观题 概括内容主观题 新课标Ⅱ卷 《晋书·郗鉴传》 《东坡志林·人物》 人物传记 杂说史论 2024 新课标Ⅰ卷 《资治通鉴·汉纪》 《读通鉴论》 编年体 史论 文言断句主观题 词语理解客观题 概括分析客观题 翻译句子主观题 概括内容主观题 新课标Ⅱ卷 《史记·魏世家》 王充《论衡·非韩》) 纪传体 论说体 2023 新课标Ⅰ卷 《韩非子·难一》 《孔丛子·答问》 诸子散文 孔家杂记 文言断句主观题 词语理解客观题 概括分析客观题 翻译句子主观题 概括内容主观题 新课标Ⅱ卷 《百战奇略》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兵书、军事问题言论辑录 变化维度 具体表现(真题佐证) 备考启示 文本形式 单文本→多文本成为主流(2025 全国一卷 4 文本组合,2024 新高考 Ⅰ 卷纪事本末 + 读史札记) 强化跨文本信息整合能力 体裁选择 史传类→议论性文本占比飙升(政论、考辨文、读史笔记,如 2024 甲卷政论散文) 重点训练观点提炼、论证分析 考点侧重 基础识记→高阶思维(2024 新高考 Ⅰ 卷要求提炼支持王夫之观点的史实,2025 北京卷评价景帝用人) 主攻概括、对比、探究类题型 试题研究 备考策略 1.重视教材,夯实基础。在备考过程中,一要熟读熟记课内外经典名篇,培养文 言语感,提升迁移运用能力;二要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归纳整理,如实词、虚 词、特殊句式等,并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强化练习,学以致用。加强阅读训练,熟悉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本材料,扩大 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做到训练一篇、精读一篇、积累一篇,并在反思总结中归 纳可行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从对教材的梳理分析看,文言文选材众体兼备,论辩说理类文本占比明显高 于写人叙事类、写景杂记类文本。这是备考应关注的。 回顾教材 文言文阅读常见文体 文言文阅读常见文体 读文技法 文言文整体阅读“三步骤” (一)初读文本,圈点勾画,以“词”疏意 为了快速读懂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圈点勾画关键词的方法。 无论是人物传记还是纪事本末,大多以时间为序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或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因此,可以圈点勾画时间、地点、官职等关键词,大体了解文章思路,了解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 (二)再读文本,层层画读,以“题”解文 所谓“倒读法”,就是借助题目来阅读文本,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的一种辅助方法。当我们初读文言文的时候,只能对文中人物、事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文言文细节的翻译经常遇到障碍,这个时候就可以边读文言文,边审读文意概括分析题,利用其中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读懂文言文。 (三)读文本,梳理内容,以“文”会意 在阅读第二遍的基础上,三读文本,力求对文言材料中的事件的大体脉络做到心中有数。 具体需要: 1.知人。传记的写作对象就是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就是要思考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经历了哪些事件,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要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等。 2.明事。再次阅读时,结合第一步圈点勾画的地方,尤其要注意官职名、年号、地名、人名等的变化,厘清人物的活动脉络,掌握人物所做的事情。 3.辨理。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所叙之事或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做出的评价,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或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作者借人物之口表达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