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 分) 姓名: 分数: 第 Ⅰ 卷 选择题(共65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不少农民 “跟风种地”,去年市场走俏的品种今年盲目种植,结果往往亏损。从哲学角度看,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没有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C. 缺乏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 D. 忽视了普遍联系的客观性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据此划分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有神论和无神论 C.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 18 个月就更新一次,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 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C. 事物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D.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揠苗助长” 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 ) 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 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C. 不断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D. 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有的同学对自己全盘肯定,对他人全盘否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属于( ) A. 两分法 B. 两点论 C. 一点论 D. 辩证思维 下列成语中,体现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哲学观点的是( ) A. 唇亡齿寒 东施效颦 B. 因地制宜 南甜北咸 C. 抽薪止沸 邯郸学步 D. 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 ) A. 适应自然环境 B. 进行新陈代谢 C. 发挥主观能动性 D. 具有感觉和心理 判断一个事物是否为新事物,关键要看它是否( ) A. 刚刚出现不久 B. 具有新的名称和形式 C.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D. 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专家指出 “一次性卫生筷的大量使用会破坏森林”,这一观点体现的哲理是( ) A. 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 意识是物质的主观映像 C. 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 D.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下列行为中,符合 “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求的是( ) A. 职校生小杨结合专业特长规划职业道路 B. 小明因学习困难放弃课堂,上课睡觉 C. 小龙用生活补助通宵上网玩游戏 D. 小华上课逃避老师监督,与同学聊天 “没有崇高理想,人生就像无舵航船”,这说明理想对人生的作用是( ) A. 理想是人的主观想象 B. 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C. 理想是行为规范的总和 D. 理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人们常说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其中 “门道” 和 “热闹” 分别指( ) A. 本质与现象 B. 主观与客观 C. 实践与认识 D. 真理与谬误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 事物位置的变化 B. 事物数量的增减 C.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D. 事物性质的稳定 陆游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是( ) 读书无法获得真知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认识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D. 实践与认识相互依存 老母鸡和电孵箱都能孵出小鸡,但石子却不能,这说明( ) A.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 内因和外因同等重要 D. 外因对事物发展无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20 分。每题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下列关于物质与运动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 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都不存在 D. 物质可以脱离运动而静止存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 相互排斥、相互对 B. 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C. 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 相互区别、相互否定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这里的 “实际” 包括( ) A. 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 B. 自身的客观条件和能力 C. 他人的主观愿望和评价 D. 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下列体现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