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38163

2016年秋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课件:第二单元 (5份打包)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18798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6,年秋,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
    课件31张PPT。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匈牙利) 在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是多么重大! ———老舍 《 猫城记》最后一课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在法国文坛上享有很高声誉。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故事背景 1870-1871,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小说三要素 读小说要抓住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2.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初步感知1.“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2.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 最后的教书生涯; 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 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 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 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三部分?据此复述课文情节.一、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二、第二部分(7-23):最后一课三、第三部分(24-29):散学时刻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走近小弗郎士1.随着情节的发展小弗郎士的思想感 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端 发展高潮和结局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怕老师--但还能管住自己的孩子感到诧异--爱国情感萌发-- 理解学习的重要--懂得怎样爱国爱国情感升华--理解老师、敬爱老师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2.我眼中的小弗郎士是一个 的人。心理描写幼稚3.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 4.你认为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 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他原来就不是一个坏孩子,尽管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有巨大教育作用。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的震憾。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5、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1)贯穿故事情节。2)深化小说主题。走近韩麦尔先生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 描写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 2.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 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外貌描写3. “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牢记民族的语言就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就有了信心和力量,就能团结人民,最终打败敌人。语言描写4.两个“最后”有什么作用? 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表现他当时复杂的心情,“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最后”两个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愤慨的心情。他为不能教法语二神童,他为侵略者不允许法国人学习法国语言而愤慨。“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又充满希望的心情。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 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