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沁园春·长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学习目标 1. 准确朗读课文,背诵全诗。 2. 感知和理解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3———1976),中国现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毛泽东流传的词共有63首,他的主要著作收在《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选》。他创作的诗词大多气魄雄浑、波澜壮阔,记载着诗人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写作背景 作于1925年。 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革命形势大好。 1925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时,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词 按其篇幅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风格,词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情感基调 深情而豪迈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注意: 一、读懂词意 二、注意句式停顿:看、忆 三、读出情感 四、适当加上肢体语言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此句交待了哪些内容? 时间———寒秋 地点———橘子洲头 环境———湘江北去 游者———独立 此句的正确语序应该是什么? 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思考 “独立” 可否换成 “站立”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共七句。 群山中重重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欢快地畅游。 本词上阕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阕是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 这些意象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 景物: 寒秋,霜天(气候) 万山(层林尽染) 湘江(碧透、百舸争流) 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 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 远望群山 近观江中 仰视长空 俯察水底 远近相接 动静结合 主要手法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联想到天地万物究竟应该由谁来主宰。 这一怅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阕写了些什么? 明 确 上阕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1)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忆往昔,携来百侣曾游,(度过了)(稠)许多峥嵘岁月。 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 “忆”字统领了哪几句话? 恰同学少年: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 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