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3472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日期:2025-11-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2次 大小:914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山西省,期中,答案,试卷,语文,测试
    2025-2026学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阶段评估 语 文 上册第———五单元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累分人 得分 座位号 注意事项:满分12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得分 评分人 一、古典之美(27分) (一) 1. 九年级开展“览盛景·悟情志”古诗文名句积累活动。请将下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填写在横线上。 (10分) 观万千气象:“沙鸥翔集,(1)_____,_____,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展现了洞庭湖的春日盛景;“(2)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描绘出羁旅途中的早行风光;“(3)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营造了城楼的苍凉氛围;“(4)_____,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描写了山林春夏之景。 感万种情怀:面对离别,苏轼吟诵“(5)_____,_____”(《水调歌头》)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祝福;遭遇坎坷,李白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6)_____”(《行路难·其一》),彰显乐观坚定的信念;他经相思,李商隐咏叹“(7)_____,_____”(《无题》),抒写至死不渝的深情。 2. 在书画艺术节上,小文看到右边的书法作品,想到了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认为它们都蕴含着共同的哲理,请你将这一哲理写下来。 (2分) (二) 班级开展“赏读经典·品析手法”文言文探究活动。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第3—7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3. 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2分) (1)余拏一小舟 拏:_____ (2)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_____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_____。 (2)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_____。 5. 两文作者都善于运用写作手法来写景,请阅读文章后,请完成下面表格。 (4分) 选文 句子 写作手法 表达效果 甲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_____ (2)勾勒出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雪景,营造出_____的意境 乙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_____、夸张 (4)展现洞庭湖包容远山、容纳长江的磅礴气势,突出洞庭湖_____的雄伟景象 【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①,任之而已。鲁直②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节选自袁中道《夜雪》) 【注释】①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②鲁直:黄庭坚。 6. 请根据下面表格中的“方法提示”,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2分) 加点字 方法提示 释义 时欲登舟至沙市 【课内迁移法】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1)_____ 辄复不遂 【查阅字典法】①成功,顺遂;②通达。 (2)_____(只填序号) 7. 同样是雪夜境遇,张岱与袁中道的心境有明显差异,请结合【甲】【丙】两文简要分析。 (4分) 得分 评分人 二、文学之约(27分) (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此,学校开展了“铭记历史·勇毅前行”综合实践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第8—10题。 【甲】 巍巍太行、壁立千仞。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中,6 554件抗战文物、134件国家一级文物,串起无数团结御敌的英雄故事。 馆内珍藏着一张黑白照片,带领人们回到八路军突袭阳明堡机场的那个夜晚、战士们有的拿铁锹猛砸机身,有的用机枪射击,还有的把手榴弹绑在身上跳进飞机。经过激战,八路军取得重大胜利,极大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